13、围绕增强我省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哲学社会科学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重要功能。深入分析研究建设文化强省、打造齐鲁文化产业品牌等重大问题,特别是齐鲁文化资源的挖潜、文化产业结构的功能、文化品牌的定位、文化创意和“走出去”战略等,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文明成果,勇于创新,不断推出更多代表我省水准、具有国家或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开展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对话与交流,有选择、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走出去”,展现我国我省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增强我省话语权。
14、围绕和谐山东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深入分析研究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等重大问题。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人口老龄化、农民工社会保障、就业与维权,人口城镇化转移、城市层级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和综合治理等政策、法律、服务的一系列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的深入研究,培养社会急需人才,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需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提高公众人文素质,为实现我省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协调发展、跨越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五、大力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
15、加大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力度。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在我省高校努力建设一支扎根实践、勇于创新、治学严谨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制定实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规划,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造就一批具有国内外学术影响力的名师大家;依托重大研究项目、重点建设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下大力气培养青年学术后备力量,培育并长期支持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
16、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培训机制。深入开展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等研修培训,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学习,增进对党情、国情、社情的了解,增强思想政治修养和道德修养;加强教师实践培训,鼓励和支持高校与地方联合建设社会调研基地,完善实践教育机制,加强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加强教师聘任和岗位管理,建立重创新、重质量、重贡献的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