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激励和规范,以绩效考评促进信息化发展。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促进合作共建、收益分享,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化全面发展。
2.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加强对全省信息化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统一协调,做好信息化的顶层设计与整体解决方案制定工作。统一标准规范,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建立完善应用与共享机制,打破条块分割,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3.需求导向,实用高效。把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优先实施领导关注、企业需求、百姓期待的信息化项目。立足现实需求,确保取得实效,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和铺张浪费。建设经济实用的信息化工程,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服务。
4.以点带面,分步实施。开展试点示范,探索成功经验。根据实际需求,区分轻重缓急,急用先行,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兼顾先进性与实用性、现实需要与后续扩展,统筹考虑建设与运营,保证项目应用效果。
5.综合防范,安全可控。制定和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策略,坚持管理与技术并重,增强对现代信息网络的掌控能力和重点信息系统的防护能力,建立高效、动态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信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电子政务满足政务管理和公共服务需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农业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居全国前列,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全省信息化发展指数全国靠前,“数字河南”建设成效显著。
信息基础设施。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建成,20M(兆)以上固定宽带用户数超过2000万户,互联网网民数超过6000万。3G网络覆盖城乡,用户数超过5000万。县级以上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高清化整体转换工作全部完成。“三网”融合格局基本形成。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产值突破400亿元,重点领域物联网建设与应用初具规模。
电子政务。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基本形成,重点政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省、省辖市、县级政务部门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分别达到85%、70%和50%以上,8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和70%的公共服务可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和电子政务外网实现在线办理。
农业农村信息化。省、省辖市、县(市、区)、乡镇、村一体化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覆盖生产经营、市场流通和宏观决策各领域,基本实现农业信息“落地入户”。“两化”融合。装备制造、食品、有色、化工、纺织服装五大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关键工序数控比率达到80%以上,培育一大批重点行业“两化”融合龙头企业,50%以上的中小企业主营业务环节实现信息技术应用,70%以上的中小型企业和100%的大型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建设一批企业对企业(B2B)、企业对消费者(B2C)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7000亿元。两化深度融合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途径。
社会领域信息化。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教育、医疗、人口计生、档案等领域社会信息服务体系。基于网络、信息直报的公共卫生和疾控体系覆盖85%以上的人口,全省80%以上的三级甲等医院初步具备开展远程医疗的基础条件,电子病历广泛普及。社会保障基本实现“一卡通”。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基本形成。信息化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和服务成效普遍彰显。
网络与信息安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显著增强,网络信息内容管理体系、信息安全协调机制基本形成。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初具规模,全省网络与信息安全水平大幅提升。
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全省新的支柱产业,信息服务(含软件)业、物联网产业快速增长。到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0亿元,形成规模超500亿元的园区2-3个;信息服务(含软件)业达到1700亿元;物联网产业初具规模,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00亿元。
三、主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