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规划,有序建设P+R停车场。结合枢纽建设,在外环线外轨道交通站点特别是终点站,建设P+R停车场,增加中心城区外公交网络欠发达区域的通勤出行选择。
中心城内有限制地扩大夜间合法路内停车规模。结合现已经存在夜间路内停车、条件较好的次支路,选择性试点推广。
加快实施全市统一的停车收费管理制度。统筹制定体现“区域差别、类别差别、时间差别”,相互衔接、协调一致,覆盖公共停车场、道路停车场、居住区停车场和P+R停车场的收费标准体系。逐步提高中心城区公共停车场(库)指导价的上限,最终实现中心城区公共停车场(库)收费实行市场调节价。
提升停车法规地位,制定保障政策,完善停车管理和运行机制。提升法规地位,适应停车新发展;完善停车管理体制,加强停车配建监管;加强交通主管部门对道路停车执法和管理机制;完善停车信息平台建设,提高车位利用率。
4.全社会高度重视城市交通安全
深化落实交通安全检查机制。一是确立定期对交通安全设施进行检查的机制,落实责任人,确保交通安全设施合格有效;二是继续推进交通安全检查,在轨道交通车站、交通枢纽坚持开展交通安全检查,加强轨道交通安全监测和施救保障系统,提高轨道交通运营的整体安全性能。
强化道路货运安全管理。深化研究危险品运输的管理规定,研究货运车辆技术标准,充分利用GPS技术加强货运车辆运输监督,确保货运车辆运输安全。
维持较好的道路交通秩序。推行以保护儿童、年长者、残疾人为出发点的交通管理措施,强化对交通事故多发路段的交通管理措施,对无证驾驶、酒后驾驶、超速超载行驶、疲劳驾驶等违法行为,要切实追究责任。同时,加强对非机动车使用者的监督和管理。
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依托法制化建设,进一步健全社会公众与职能部门之间双向传递和交流信息通道,提倡并促进社会公众对城市交通管理从决策、实施到监督的全过程参与。进一步提高交通法制教育在全民普法教育系列中的地位,全社会加强交通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
(五)坚持提升综合交通体系协调管理水平
1.交通信息化
发展智能交通系统,是“十二五”期间上海交通行业深化管理,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将以“十一五”期间的交通信息化发展为基础,以交通智能化为核心,智能交通系统的各个应用领域得到充分发展,形成智能交通产业化基本格局。
实现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水平在国内保持领先,与国际同类城市的先进水平保持同步。全面提高交通运输各行业智能化水平,加强行业间信息共享与交换,提升交通智能化对综合交通组织、运行、管理的支撑作用,增强对交通信息产业的培育,加快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步伐,建立以道路交通为基础、公共交通为核心、对外交通为外延的智能交通框架体系,面向政府部门、交通运输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系统、全面、综合、规范一致的交通信息服务。
(1)进一步完善健全交通综合信息平台
加快建成交通综合决策分析系统。依托交通行业信息化设施,进一步拓展和完善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依托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在历次交通大调查数据、上海综合交通模型和小样本调查基础上,研究制定和完善城市交通状况评价指标体系,推广上海世博会形成的交通日常报告和专题报告制度,建成交通综合决策分析应用平台,以提高政府部门在重大交通政策、建设项目和交通管理事项上的科学和民主决策水平。
加快完善交通信息数据质量监控体系。研究不同采集设备、数据结构、通信传输方式下数据质量标准及要求,建立在合理维护成本下数据准确性、完整性、可用性指标体系,确定合理值域与可控范围,建立数据质量监控体系;研究不同数据管理环节上合理、可操作的数据质量实现技术。
开展交通环境影响分析,为交通领域节能环保提供技术支撑。突破交通环境监测关键技术,实现道路交通环境质量的全面监测和及时报告,计算不同交通运行状态、不同交通流量等情况下尾气污染物排放数量;研究不同交通状态分布对环境影响的关系,找出交通运行状态对环境影响的规律。
(2)加强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全面提升快速路交通信息化水平。提升快速路交通事件应急处置管理系统功能。研究快速路常发性交通拥堵规律分析、拥堵预警技术和对管理业务决策支持分析。
快速提高地面道路交通信息化水平。基于多源交通信息采集,加强地面道路交通信号控制系统配时优化研究。加强地面道路交通事件信息采集工作,提升事件信息采集的覆盖面、精确度和实时性。加强对地面道路交通拥堵演变规律和大规模交通拥堵预测预警研究。
完善高速公路网络交通信息采集、汇聚、共享和服务。加强关键货运通道信息采集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城与中心城、新城之间主要通道信息采集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与长三角衔接公路网的气象、交通事件、工程施工等信息互联共享,基本建成长三角高速公路信息共享交换应用平台。
加快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建设。进一步扩大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ETC)的覆盖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普及应用。
全面实现轨道交通实时信息采集和应用。实时采集轨道全网各类运行动态信息和客流数据;基本实现轨道与地面公交换乘信息发布功能;建立轨道与铁路、航空、长途客运的实时信息共享;建立轨道交通系统与其他交通系统之间的应急处置接口。
初步实现公共汽(电)车实时信息采集和应用。研发合适的客流信息采集手段采集动态公交客流信息,及时掌握公交客流的动态分布;研究基于RFID和其他传感器的物联网技术,探索基于公交时刻表的信息发布流程和技术,进一步研究开发公交电子站牌的信息发布内容、车辆到站预报等服务功能,建立中心城区公交信息服务系统;研发公共交通枢纽多模式交通换乘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公共交通枢纽的交通综合信息服务。依托公交信息监控平台和公交运营数据,建立科学合理的公交线路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基于轨道交通网络的公交线网的优化配置和科学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