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全市域运行畅达的交通服务水平。实现长三角与市域、中心城区与新城、新城与新城之间顺畅、便利的交通连接,实现市民“45、60、90”出行效率目标,即中心城内出行平均时间不超过45分钟,郊区新城60分钟可达中心区(崇明县除外),长三角核心区主要城市(泰州、舟山、台州等城市除外)90分钟可达上海。
--形成公共交通为主体的集约化交通模式。进一步推进公交优先政策,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主导力和集约性,实现中心城人员公交出行比重从2010年的47%提高到50%以上(全市从34%提高到36%),郊区公交出行量比2010年翻一番。中心城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总客运量比重由2010年的35%提高到50%以上(全市从32%提高到40%)。
--努力打造安全、绿色的综合交通环境。至“十二五”末,全市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较目前下降三分之一。在综合交通运输持续快速发展背景下,全市交通运输行业能耗增幅力争低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幅水平,能耗年均增幅比“十一五”期间下降1-2个百分点。
四、“十二五”时期本市综合交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优化港口航空枢纽集疏运系统
坚持以深水港和航空港为核心,兼顾功能开发和规模扩大,强化国际和国内的双向辐射,共同构筑辐射全球与全国的设施齐全、服务一流和管理高效的国际海空枢纽。
实现港口航空枢纽吞吐量平稳增长。上海港货物年吞吐量保持在6.5亿吨左右,集装箱年吞吐量由2900万TEU增至3300万TEU,保持世界前三。保障浦东国际机场130架次、虹桥国际机场60架次高峰小时飞行量需求,航空枢纽旅客年吞吐量由7200万人次增至9000万-1亿人次,货邮年吞吐量由372万吨增至500-550万吨。
实现港口航空枢纽集疏运效率提升。集装箱水水中转比重由38%提升至45%,铁路集疏运比重由0.4%力争突破1%。进一步提高浦东国际机场与虹桥枢纽联系效率和航空枢纽集疏运效率;航空枢纽85%的市域内集疏运可在60分钟内完成;公共交通在航空枢纽集疏结构中由60%提升至70-75%。
推进港口集装箱码头建设。实施洋山深水港区四期,进一步提高上海港集装箱码头综合通过能力。
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推进专业码头和建设。重点包括临港新城东港区公用码头一期工程、上海化工区码头、宝钢成品码头等。
加快推进海铁联运发展。结合沪通铁路建设,研究启动外高桥集装箱货运场站建设。同时,研究铁路集装箱货运场站建设,研究制定鼓励海铁联运发展的相关政策。
继续推进内河航运设施建设。一是推进外高桥、洋山集装箱港区长江集装箱支线泊位建设;二是建设平申线、长湖申线、大芦线二期等内河高等级航道整治工程,启动赵家沟东段整治项目,研究推进苏申内港线等航道整治工程;三是促进港口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实现港口作业的机械化和港口管理的现代化,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推进外高桥、芦潮港等内河集装箱港区工程建设。
持续完善道路集疏运网络。在全市道路、公路网优化完善的框架下,一是新建郊环隧道作为集装箱专用通道缓解北部越江瓶颈;二是重点推进郊区、进出市域的高速公路和国省干道建设。
提升航空枢纽空域能力。加强与国家空管部门及部队的沟通协调,积极研究破解民用航空空域资源瓶颈。同时,结合低空空域开放要求,积极推进通用航空发展研究。
进一步提升航空枢纽能力。一是推进建设浦东国际机场第四、第五跑道工程,适时开展浦东和虹桥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二是鼓励航空公司构建上海航空枢纽航线网络,提高上海基地的中转联程服务能力。重点加强浦东国际、国内航线网络衔接和中转服务,虹桥国际机场推动新开国内快线航线和多式联运中转航线。
完善航空枢纽配套集疏运交通。一是通过建设浦东、虹桥两个机场之间快速公共交通,提升长三角地区、虹桥枢纽及浦东地区之间的联系效率。二是完善机场连接路网,搞好机场连接市区的道路规划研究。三是大力发展航空-铁路、航空-长途汽车等联运模式,结合浦东国际铁路枢纽建设,开通浦东机场与浦东铁路客站间直达巴士,在长三角范围内的铁路站点推广远程值机业务,试点民航与铁路的“联运、互售”等合作方式;在长三角高铁未覆盖区域,发展直达上海航空枢纽的长途巴士,提高航空枢纽的辐射能力。
(二)均衡发展辐射长三角的城际交通通道
从既有公路、铁路基础出发,大力发展铁路客货运系统,加密完善对外公路通道,建成公铁均衡的功能清晰、节点连通、线路复合、网络一体的连接长三角地区的快速通道。
实现区域客货运输合理结构调整。以铁路为主要增长点,调整对外专业客货运输结构比例。至2015年,上海铁路承担1.5-1.7亿人次旅客年到发量,占专业客运比重由45%提高到50-55%,铁路货运比重由不足3%提高至5%。公路长途客运完成7000-8000万人次年客运量。
加快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铁路网络。通过调整普速铁路的功能,新建铁路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打造适应区域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要求,功能清晰、运行有序的铁路网络,远期形成“五个方向、九个通道”,即南通、南京、湖州、杭州、乍浦五个方向,沪通铁路、京沪高速铁路、沪宁城际铁路、沪宁普速铁路、沪苏湖铁路、沪杭普速铁路、沪杭城际铁路、沪杭客运专线、沪乍铁路九个通道;形成一环多射的铁路枢纽网络。
增加铁路对外通道。建成京沪高速铁路、金山支线改造工程,推进沪通铁路建设,开展沪乍铁路、沪甬(跨杭州湾)铁路前期工作。
规划建设铁路上海东站及浦东至浦西联络线。形成上海站、上海南站、虹桥站、上海东站为主和上海西、安亭、松江站为辅的“四主三辅”铁路客运枢纽格局,研究浦东与浦西的联络线,形成浦西、浦东紧密相连、融为一体的城市铁路枢纽。
完善铁路客站交通配套。加强轨道交通、公共汽电车、出租车、长途客运和停车设施等配套,实现铁路旅客的快速集散和跨省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