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优化航运服务产业链,发展船舶交易、船舶管理、船舶检验、船舶供应、船员服务、航运经纪、航运咨询、海事法律和仲裁等航运服务。完善航运金融服务体系,促进船舶融资租赁、船舶保险、航运保险等高端服务发展,积极培育航运再保险市场,设立航运产业发展基金。成立青岛航运交易所,开展船舶及船配物资实物交易、运价现货交易、航运交易经纪与鉴证、航运政策咨询等业务。加强信息化服务,集中发布港口信息、集装箱班轮和船期公告,逐步形成典型航线货种运价指数。
构建国际大宗贸易门户。创新市场功能和交易模式,积极发展期货和远期现货交易。在前湾保税港区建成全国最大棉花交易市场,发展成为棉花、橡胶等大宗商品国际交易中心、定价中心和结算中心;支持中储股份等企业建设进口天然橡胶国家战略储备基地;争取赋予青岛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功能,积极发展汽车、船舶、家电出口贸易。以建设国际资源配置枢纽为目标,在董家口港区建设矿石、煤炭、油品、液体化工、件杂货等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通过对外合作和自身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快形成区域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定价中心和运价指数中心;建设董家口原油、成品油、天然气储备基地和石油交割库,实现由传统石油存储向能源储运中心转变;建设大型矿石保税堆场,发展大宗散货物流分拨中心。
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完善前湾保税港区物流园区仓储、运输、加工等物流基础设施,引进大宗生产资料交易、高附加值进出口加工等项目。推进前湾国际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巩固提高园区集疏运能力。推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物流中心保税仓储、配送流通加工、报关报检等一体化服务。加快董家口物流园区、临港经济开发区物流中心、王台物流中心等建设。
第三节 完善保税港区功能
扩大保税港区政策覆盖范围。整合前湾保税港区、西海岸出口加工区和董家口保税物流中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区。规划建设联动区,沿青兰、沈海、前湾疏港路和在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青岛临港经济开发区等重点产业区设置保税仓库、保税工厂,形成保税仓储与运输的保税网络模式。在保税功能拓展区建设保税配套产业区,以区内龙头企业带动区外协作配套企业发展。以保税港区特殊政策功能优势推动山东港口和特殊政策功能区资源整合,构建山东保税经济平台。
赋予更多航运支持政策。推进保税港区船舶登记制度试点,放宽船公司股权结构比例、船龄限制、船级社等准入条件。试行船舶购建预登记制度、第二船籍港制度,加强政策配套,大幅提升国际航运船舶登记规模和质量。研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航运税费政策,争取对企业海上国际航运业务收入和货物运输、仓储、装卸搬运业务收入等免征营业税,提高航运企业国际竞争力。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开展离岸金融试点,制定和完善企业开设离岸账户政策。积极借鉴航运发达国家(地区)经验,推动有关航运支持政策的先行先试,加快集聚与航运相关的企业、船舶、货物、人才等各类要素资源。
实行更加便利的通关政策。创新海关监管区域管理制度,简化通关手续,不断提高通关效率。实行“分类通关”,以风险研判为依托,对低风险报关单由计算机自动径放。实行“无纸通关”,结合检验检疫通关单电子信息,进行“无纸通关、网上付税、电子放行”。实行“舱单分拨”模式,对一线海运进境即时配送的货物凭舱单直接入库分拨,简化申报手续,不实行备案清单。实行“分批配送,集中报关”模式,结合港区与国内进出的货物少批量、多批次的特点实行按月集中申报。特殊区域间货物采用“直通”模式,通过电子封志在海关信息化系统中进行发放、核注,企业只需要一次申报、一次查验。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转口货物不进行报关单申报,只在海关信息化系统中电子备案。
专栏3:港口重点项目
中石化LNG码头及罐区、青岛港30万吨级矿石码头、中石化青岛港30万吨级大型原油码头、港投万邦集团大型矿石码头、摩科瑞大型原油码头、前湾港区集装箱码头四期、大唐集团煤炭码头等项目。
第七章 统筹海陆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海陆、城乡布局,加快构建交通网络便捷畅通、能源保障安全清洁、水源保障充足高效和公用设施配套完善的一体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综合交通网络
适应青岛“三城联动”大都市发展趋势和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地位需要,构筑新区对外两小时辐射圈,湾区一小时通勤圈,新区内部半小时通达圈,建设安全、快捷、高效、绿色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对外交通。建设以城际铁路、高快速路、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为主的对外交通网络,构建“廊道+枢纽”发展模式,承担新区与周边市区和青岛新机场、铁路青岛客运北站、铁路青岛集装箱中心站等重要枢纽交通联系功能。推进青连铁路建设。规划建设薛家岛至团岛地铁,适时向新区中心区和董家口港城延伸。推进第二条海底隧道建设。建设莱州-胶南南北大通道、青兰高速-董家口港区联络线、开城路等道路工程。建设铁路青岛客运西站、西海岸汽车总站和黄岛汽车站等对外交通复合型枢纽,实现旅客“零距离换乘”、货物“无缝隙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