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利于探索我国科技兴海新模式。发挥青岛海洋科技优势,建立海洋产学研有机结合新机制,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有利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引领海洋经济发展向集约型、效益型转变。
有利于推动我国海洋资源科学开发利用。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集约利用深水岸线、海湾、海岛资源,注重港口、产业、城市协调发展,有利于切实保护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有利于引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发展。充分利用青岛港口、产业和政策优势,创新海陆统筹机制,提升区域资源配置和要素集聚功能,有利于加快形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打造以青岛为核心的黄海西岸城市群,带动山东、辐射沿黄流域发展。
有利于推动青岛实现历史性新跨越。统一新区规划建设,统筹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突破发展空间不足、城乡分割的局限,打造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有利于形成全域统筹、三城联动的大青岛格局,提高青岛国际地位和全球影响力。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打造和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指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世界眼光谋划新区未来,以国际标准推进新区开发,以本土优势彰显新区特色,主动承担国家海洋经济走向深海、转型发展的历史使命,统筹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对外对内开放,着力构建海洋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北接京津冀、南连长三角、辐射沿黄流域战略性经济增长极和中国海洋文化对外交流的窗口,建设创新开放的海洋经济新区,再造一个新青岛。
第二节 发展原则
海陆统筹。探索海陆统筹发展机制,把海洋资源优势与陆域产业、科技、人才等优势有机结合,实现资源统筹配置、产业统筹发展、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生态环境统筹保护,建设海陆统筹发展试验区。
以港兴区。依托前湾和董家口两大港口推进新区加速发展,将港口物流、交易功能与临港工业、航运服务业发展及城市功能统筹规划、有机结合,促进高端要素集聚,实现港城联动、城乡一体。
创新引领。把创新作为推动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建立集中统一、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新型社会管理体制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进机制。
生态优先。坚持以人为本、生态立区,秉承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相互衬托的山海城一体发展模式,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安排开发时序、开发重点与开发方式,集约节约用地用海,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低碳新区。
第三节 战略定位
国际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以保税港区、开发区等国家级园区为核心,规划建设新经济功能区,加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和重大研发转化平台建设,加快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和品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国际航运枢纽。发挥国家级深水大港资源和区位优势,强化国际中转功能和航运服务功能,试行与国际接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政策,全面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打造国际物流中心和国家重要的大宗商品交易及价格形成中心。
海洋经济国际合作示范区。以中德生态园、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为载体,在海洋产业合作、投资贸易便利化、跨国交通物流等方面先行先试,深化海洋经济、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国际合作,构筑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平台。
国家海陆统筹发展试验区。统筹海洋与陆城发展、对外与对内开放,构建国家层面的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互动平台,带动内陆地区深度开发开放,构筑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先导区。充分发挥新区在提升青岛城市核心功能的龙头作用,率先探索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功能区体制机制创新和港、产、城协调发展新模式,推动青岛-潍坊-日照城市组团一体化发展,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增长极。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海洋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海洋经济综合效益显著提高;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幅提升;海洋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取得显著进展,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国际航运枢纽地位基本确立,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初步构建以新区北部城区和董家口港城带动全域发展的城市框架,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提高。生产总值力争达到50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00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000万标箱,港口吞吐量达到5亿吨,人口规模200万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80%。
到2020年,建成海洋高端产业集聚、生态环境一流、城市功能完善、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的经济新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生产总值突破100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00亿元,人口规模280万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90%。
第三章 优化空间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