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新闻传媒效应。“十二五”期间,以三个“进一步提升”引领新闻出版事业大繁荣。一是进一步提升传统媒体的数字化水平。报纸、期刊、图书等各类出版物基本实现在线阅读,满足读者即时阅读的需求。二是进一步提升市属期刊的核心期刊率。“十二五”末,力争30%以上市属期刊成为全国核心期刊,增强南京市期刊的知名度、辐射面和影响力。三是进一步提升内部出版物的出版水平。“十二五”期间,内部报纸、内部期刊、内部图书等内部出版物的出版数量逐年增长,出版质量持续提高,在交流信息、指导工作、积累文化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围绕“积累文化、面向市场、打造特色”的出版定位,继续打造图书特色板块,逐步形成本版图书系列化和品牌。拓展多种发行渠道,促进文教图书与常版图书同步发展。争取获得各级优秀图书奖、装帧设计奖、印刷质量奖或其他相关奖项的图书品种适度增长。
第五节 提升服务效能,优化发展环境
进一步完善版权保护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版权保护与服务体系建设,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的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逐步形成长三角地区有较强辐射力的文化市场。
创新版权服务,保护知识产权。加强版权市场监管,净化版权市场环境,推动版权产业的繁荣与发展。实现版权管理工作重心从重管理、重执法逐渐向重服务、重规划转变。着力打造南京版权保护工作“531工程”:版权保护工作做到“五进”(进企业、进园区、进动漫基地、进高校、进社区),完成30家全国版权示范基地及单位的创建工作,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将南京创建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加强版权管理信息化建设,为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与咨询。努力做好云锦、金箔、雨花石等具有南京地方特色产业的版权保护工作。增强版权执法能力,使版权执法工作由传统的图书领域逐渐向计算机软件和网络领域拓展。加强版权作品及计算机软件登记工作,确保作品登记量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按照每年5%的递进速度,做好500家大中型规模企业的软件正版化工作。根据不同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版权宣传教育、版权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市民版权意识。
健全市场体系,繁荣文化市场。(1)发展文化产品市场。鼓励发展城镇中小型特色书店、专业书店、社区书店和网络书店。规范和发展演出市场、出版物发行市场、印刷市场。推广票务连锁服务,形成覆盖全市的票务连锁服务网络。繁荣电影、广播电视节目交易市场。开拓动漫游戏、移动电视、付费电视、网络广播电视等新兴市场。扶持艺术品市场、古玩市场发展,加快艺术品交易中心建设,打造全国收藏品交易中心。(2)完善文化要素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拓展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通过创新信贷担保手段和担保办法,为文化企业向金融机构借款提供便利条件。规范文化产权交易,重点发展版权和其他无形文化资产交易市场。建立文化行业人才库、人才评价体系,促进人才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发展文化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技术交易、推介咨询、担保拍卖等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其规范运作,向品牌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制定和完善文化中介机构管理办法,推行资格认证制度,规范中介行为,提高服务质量。(3)培育农村文化市场。运用市场准入、价格调节、财税优惠等政策,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在出版发行、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网络服务等领域,积极开发农村文化市场。制定扶持农村文化经营单位和个体经营者的经济政策。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等,努力开发农村图书市场,扶持民间剧团的发展。鼓励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支持农村民间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4)鼓励和引导文化消费。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消费领域,引导社会公众的文化消费。文化产品生产单位要面向群众,努力降低成本,提供价格合理、丰富优质的产品和服务。采用政府补贴方式,向社会提供低价文化产品。改善文化消费环境,加强文化产品价格监管,建立和完善文化产品消费投诉、受理机制,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六节 加快产业发展,提升文化实力
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扶持政策,实施一批具有引导性和带动性的重大项目,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发展壮大创意设计、新闻传媒、出版印刷、影视制作、动漫游戏、工艺美术、演艺娱乐等,拓展网络文化、文化贸易服务等,大力发展文化休闲旅游、文博会展、体育健身等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产业类型,并与高科技等关联产业互动协调发展,加速推动南京文化产业迈入全国文化产业发展基地行列。
研究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研究,确立南京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努力引导南京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分层提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措施保障,明确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构建现代文化市场规范,繁荣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优化和完善文化产业载体。合理布局文化产业载体,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聚平台,建立起政府、企业、高等教育、科研机构四位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模式,驱动和引领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行创意产业园的错位发展,注重园区的功能定位和效能集聚,以创新理念打造创意产业园的品牌和特色。重视文化产业链前端载体的培育,发挥文化产业链前端对后端的带动效应,实现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
着力培育新型文化市场主体。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转企改制,努力形成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文化企业与企业集团。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制改造。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使文化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竞争机会,充分调动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重点培育一批民营文化企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发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龙头带动作用,凸显其协调效应、示范效应、集聚效应,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加强文化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对文化产业的政策与法律服务。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和开办文化中介服务机构,建立门类齐全、优化资源配置的中介组织体系。支持、鼓励行业协会在规范会员行为、制定行业标准、维护行业权益、规范资质认证、组织行业交流、加强政企沟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重点发展动漫、广播影视、印刷、出版物发行等产业。“十二五”期间,打造一至两个规模较大的动漫游戏产业园区,达到100家企业的规模。培育数个较大规模的动漫游戏企业或动漫游戏产业集团,力争1至2个动漫游戏企业上市。建立和完善动漫游戏产业链,促进动漫游戏衍生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完善动漫游戏产业的赢利模式。
大力发展广播影视业。“十二五”期间,在各区县建设和改造数字影城(院)16座,银幕增加120块,增加观众席座位23500个,力争到“十二五”末达到全国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和有条件的县城及部分乡镇数字影院基本覆盖的发展目标。市广电集团“十二五”期间争创南京都市圈地区性强势媒体、长江三角洲区域性一流传媒集团、全国城市广电第一方阵的奋斗目标。大力发展新兴媒体。发展车载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手机报、电子书等新兴传播载体,扩大市场占有率。争取到2015年打造1-2个在全国有影响的网络电视台(站),全市影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发展到200家,并生产出10-15部在全国有影响的影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