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加快城市配套、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
注重城市整体功能的配套衔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城市道路网,加快城市立交桥、高架桥等立体交通的规划和建设。加强市政道路及桥梁建设,完善骨干道路系统。实施公交优先战略,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加强停车场等城市交通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引黄入洛和引陆(浑)入洛等水源工程、城市备用水源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加强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城市供水管网、热力管网、燃气管网改造建设,确保供水安全,提高供热覆盖率和天然气使用普及率,建设“气化洛阳”。
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快光纤接入网建设和普及延伸,适度超前建设光缆网。鼓励发展无线宽带,促进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发展,实施重点领域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现代远程教育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工程,为城市居民、企业等提供更加高效便利的信息服务,提高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
(八)推动“两型”社会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利用“三废”做好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重点抓好结构节能、工程节能、管理节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 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结合主体功能定位,统筹安排农田保护、城镇建设、产业集聚、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建设应用以多层为主导的标准厂房,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评价机制。
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农业灌溉用水利用效率,大力开展工业节水,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大矿产资源保护力度,实行矿产资源开采总量控制,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加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加大对尾矿和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的支持力度。
加大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力度,实施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节能工程,积极推动企业开展节能改造,大力推广应用节能工艺、技术和设备,坚决淘汰电力、水泥、煤炭、钢铁、化工、玻璃、电池、铁合金、有色金属、铸造、印染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加快发展节能高新技术和节能环保产业,加大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力度。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的落实与考核。
加快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建设,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打造钨钼、铝、煤炭、农产品、再生资源5大特色循环链,推动工农业复合型循环经济发展。
2.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坚持生态优先,突出生态保护、生态治理和生态建设“三位一体”,严格污染物总量控制,实现环境容量高效利用,努力保障发展需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果,加强对区域内森林、水源、湿地、珍稀物种等保护力度,重点生态功能区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禁止开发。
加强土壤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危险废物管理,大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实施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继续实施重点领域、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污染综合整治,推进污水和垃圾处理、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次级河流污染整治等项目建设,逐步实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4项主要污染物排污权、碳排放有偿使用和交易。
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环保设施稳定运行机制,加强伏牛山国家和省级生态示范区、黄河滩区湿地生态带建设,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建设绿色生态走廊。
(九)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群众幸福感指数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首要目标,着力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保护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全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1. 加快城乡社会事业发展
加快构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切实加大教育投入,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实施一批农村教师周转宿舍、乡镇幼儿园等项目,提升基础教育能力和水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构建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社会化、多元化、开放式继续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力争成为全省职业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和办学体制改革试点,重点建设好新区职教园区,将其建成中原一流、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区域性职业教育示范区。创新教育办学体制,引导民办教育以发展非义务教育为重点,形成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全面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任务,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大政府对公共卫生和公益性医院的财政投入,大力推进优势医院倍增发展计划,均衡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加快建立完善医疗急救网络,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建设。积极推进县级中医院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竞技体育,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大财政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2.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坚持促进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相结合,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大力发展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全民创业工程,加强对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开发交流服务平台。
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实现农村低保应保尽保,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推进城乡养老保障制度有效衔接。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孤儿保障制度为基础,以临时救助、城乡医疗救助、法律救助、司法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制度为补充,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社会福利和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城乡困难群体、残疾人和优抚对象等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机制。加强以公共租赁住房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
3. 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