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运营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基本建成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加快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建设,推进轨道交通后续线路建设。(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指挥部、市交通委负责)
加快机场快速路、南北环快速路等项目建设,推进杭甬高速公路复线、高速公路余慈连接线、环象山港高速等项目建设,启动世纪大道快速路建设。(市住建委、市交通委负责)
加快综合运输枢纽场站建设,加强城际城乡交通与港口、城市公共交通的相互衔接,提高组合效能。(市交通委牵头)
实施钦寸水库及引调水工程、曹娥江至宁波引水工程、郑徐水库和慈西水库等工程,开展青溪水库和富春江引水工程前期规划研究。(市水利局、市发改委负责)
有序开发海水淡化及再生水利用等非常规水源,推行分质供水,开展水网改造,推进农民饮用水、清水河道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完善沿海防御防潮、高标准城市防洪排涝和主要江河堤防工程体系,完成万方以上屋顶山塘整治工作。(市水利局牵头)
打造能源储运基地,提高成品油、电煤、天然气等应急储备能力,加快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等的开发利用,规划建设与省天然气主干网配套的天然气管网。(市发改委、市经信委牵头)
2.产业结构升级重点工程
(1)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打造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电子电器、精密仪器、汽车零配件、模具文具等10大产业集群,增强产业研发、标准、营销等服务功能。(市经信委牵头)
发展市场前景好、环境影响小、产出效益高的临港先进制造业,处理好临港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环保局负责)
编制实施宁波参与中西部地区开发规划,合理引导宁波企业“走出去”建立生产基地,就地招工、生产和销售。(市经合办、市发改委负责)
鼓励企业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拓展,引导企业由贴牌生产转向发展自主品牌,努力打造品牌强市。(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质监局、市工商局负责)
引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央企、外企,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组织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力争培育5家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20家超过100亿元、200家超过10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以及2000家超亿元的成长性中小企业。(市经信委牵头)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发展国际贸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休闲、社区服务、体育健身、家庭服务和老年服务等就业容量大、市场前景广的生活性服务业,壮大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现代会展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市服务业办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负责)
建成20个左右现代服务业产业基地,规划建设一批跨区联动、资源共享的生产性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完善落实服务业发展优惠政策,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市服务业办牵头)
(3)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建成一批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和技术研究中心。实施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公共技术服务机构和交易平台。力争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6000亿元左右,占生产总值比重达15%。(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发改委负责)
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和发展目录,扩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制定自主创新产品采购政策,加大政府产品采购力度。(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金融办负责)
(4)构建产业集聚区
高水平建设宁波杭州湾、梅山两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加快规划建设慈溪工业园区、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宁海三门湾工业园区,研究推进奉化滨海区块、象山滨海区块等新产业集聚平台建设。[市发改委牵头,有关县(市)区落实]
推进各类重点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整合提升,着力形成“三区互动、三沿布局、三产融合”的产业空间新格局。(市发改委、市外经贸局、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负责)
加快推进用地、用海、用岛和环境容量指标向产业集聚区倾斜,设立海洋经济专项资金,推进区域交通、能源、环境等配套建设,增强产业集聚区承载能力。(市国土资源局、市海洋渔业局、市环保局、市财政局、市交通委负责)
3.海洋经济强市建设重点工程
(1)培育“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
打造大宗商品交易中心,2015年实现市场交易额4000亿元以上。规划建设一批大宗散货储运基地和交割仓。培育引进一批中转、运输、配送等物流企业。(市交通委、市发改委、市贸易局负责)
鼓励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采购、进口分拨、出口配送等新型物流业态,支持拓展保税仓储、加工组装及配套增值服务。探索建立船舶交易市场,鼓励船务服务、港航培训等行业发展。(市交通委、市金融办、市发改委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