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建立青年社会组织枢纽式服务管理体系
加大对青年社会组织的培育孵化、人才举荐、荣誉激励力度,重点扶持公共服务类、慈善事业类青年社会组织,在有条件的区县有序建立“青年公益服务支持中心”、“社区青年家园”,鼓励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各级团的代表大会可吸纳社会组织领域的团代表,青联组织探索设立社会组织界别。加强对青年社会组织的联系和指导,对活动场所相对固定、组织成员相对固定、工作项目相对固定的青年社会组织探索开展备案服务。对有意向登记注册并符合一定条件和要求的青年社会组织,主动加强指导,积极创造注册条件。做好青年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评估和团建工作,引导青年社会组织规范健康有序发展。
(九)实施“扶残助学春雨行动”
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多方社会资源,加大对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就学资助力度,进一步做实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各类励志奖学金、助学金要优先资助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学校按照规定提取的助学经费也要向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倾斜。进一步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按照高于普通学校的标准,拨付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生均公用经费。
五、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
1.优化青少年发展的法制政策环境。加快推进有关青少年发展的政策制订和立法工作,形成具有时代特征、上海特色、青年特点的较为完备的青少年工作政策和法制体系。
2.制定青少年发展专项政策。建立与人大、政协有关专委会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定期沟通协调机制,探索建立青少年问题快速反映通道,推动专项政策出台。
3.完善支持青少年发展的相关财政政策。优化公共财政的投入和使用,鼓励社会资源参与各类青少年事业。为青少年工作向来沪青少年覆盖、延伸提供公共财政保障。
4.加快制定青少年权益保障政策。针对不同青少年群体的需求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分类政策,形成较完善的青少年发展保障体系。
5.建立和完善青少年政策决策咨询制度。加强党政、高校、科研院所的青少年研究机构力量和资源的整合,建立青少年舆情信息反馈机制,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广泛听取青少年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合理、长效的青少年政策制定机制。
(二)组织建设
1.加强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设。发挥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统筹、协调和指导作用,进一步创新和理顺本市政府青年事务的管理体制,探索共青团组织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的有效机制。
2.加强共青团组织建设。充分依托共青团“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各级共青团的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巩固传统领域团的建设,夯实团的基层建设,鼓励和引导基层团组织直接参与青少年服务。扩大新领域、新组织的团建试点,不断增强团组织对青少年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3.发展壮大青年社团。加强对青联、学联、少先队工作的指导,办好青企协、青年文联、青年信息化人才协会、青年社会建设人才协会等青年社团,拓展联系各界青年的桥梁和纽带。
4.大力发展青少年事务服务机构。加强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等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在青少年服务方面的能力建设,继续培育和发展专业化的青少年事务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机构,推出一批品牌社工师事务所。
5.服务和培育青少年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凝聚、引领和培育青少年社会组织方面的枢纽作用,通过上海青年家园民间组织服务中心等机构,支持和服务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
(三)服务完善
1.优化社会环境。加强舆论引导和媒体宣传,积极制作、刊播有关于青少年发展的公益广告。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合作机制,着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少年发展的浓厚氛围。
2.完善公共服务。明确政府相关部门在青少年发展中的角色与责任,有效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围绕青年民生问题和青少年优先发展领域,为青少年提供优质、完善的公共服务。
3.构建社会服务体系。完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机制,逐步形成政府职能部门授权委托、共青团组织承接管理、专业社会组织运作实施,专业社会机构评估考核的项目运行方式。
4.加强青少年工作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和数量,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大团干部、少先队辅导员培养力度,加强团干部作风建设。推进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广泛吸纳各类志愿者参与青少年工作。
5.加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在与青少年发展密切相关的科教、文化、体育、卫生、休闲等领域,加快公共场所和设施的均衡配置。加快建设和普及各级青少年活动中心,促成青少年服务的多中心供给机制。
6.重视信息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建立有效覆盖、深入联系、广泛影响的网络服务平台,为青少年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引导青少年科学、正确使用网络,为青少年提供适合其身心特点的网络文化产品。在本规划的宣传、实施和监测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化媒体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