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增进青少年闲暇活动品质。鼓励青少年发展兴趣爱好,参与各类闲暇活动。依托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和各类社会组织,进一步活跃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加强学校和社区的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探索推行面向青少年的图书和影视作品分级制度,扶持一批适合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文艺、影视作品。推进青年人文经典读书工程,培养青少年阅读习惯,确保青少年每天不少于半小时的阅读时间。引导青少年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科学、健康、合理使用网络,掌握并提高学习、创造、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社区、家庭、学校联手共同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加大对沉迷网络的矫治力度。倡导企业、学校遵守法定工作时间、学生作息时间,保障青少年在工作、学习之余享有日均不少于2小时的闲暇时间。
6.增强青少年安全自护能力。普及推广生命教育,帮助青少年了解生命现象,掌握生存技能,培养良好习惯,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建立生命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加强学校、社区、企业、家庭的安全防范教育,利用国防教育日、防灾减灾日等时机,开展青少年民防知识和安全教育集中宣传活动。定期组织青少年参与地铁、楼宇、校园、商场、居民区等公共场所的安全演练,增强青少年在应对台风、洪涝、地震、火灾、交通事故等突发性城市公共安全事件中的防灾避险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三)教育学习
促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保障青少年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提高青少年整体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推广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促进青少年多元发展。
主要任务:
1.保障青少年教育平等。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保障青少年享有优质、多样、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按常住人口分布优化配置基础教育资源,改善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取消高中阶段“择校生志愿”。继续提高来沪从业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质量,扩大来沪从业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在巩固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全免费,加大高中阶段贫困学生资助的力度,完善本专科学生、研究生资助政策体系,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全面实施残疾青少年免费义务教育,实行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两免一补”。完善普通中小学残障学生随班就读体制,促进残障学生与正常学生的融合;推进新一轮特殊学校建设改造工程,实现特殊教育机构中残障学生教育与康复的有机整合。
2.深化青少年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满足青少年多样化的个性需求。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培育青少年创新精神,让每一个青少年快乐成长。促进教育与科研结合,健全职业生涯指导和服务体系,提升大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推动高中教育特色化和多样化,鼓励开展青少年创新素质培育的实践,在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模式,为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奠定坚实基础。建立灵活的高校学习制度,全面推行学分制,实现校际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建立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深化课程教材和教学模式改革,推动学校和家庭联动,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3.提高青少年教育国际化程度。创新中外合作办学机制,吸引世界知名高校,合作创办若干所招收中外学生的高水平国际性大学,提高上海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增加市政府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经费总额,加强留学生教育的专业和课程建设,改善留学生的教育和服务环境,提升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加强外籍人员子女教育体系建设,为外籍人员子女提供可选择、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实施学生海外学习、实习计划,资助上海高校本专科学生赴世界知名大学、上海友好城市高校、世界著名企业交流、学习和实习,提高学生的国际交往和竞争能力。开展中学生国际理解教育,研究编制中学生国际化系列课程教材。加强中学多语种教学改革,鼓励有条件的高中开设拓展性国际课程,提升学生的国际意识、国际交往和国际理解能力。
4.创造青少年终身学习的良好环境。引导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建立广覆盖、多形式、更便捷的社会教育体系。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发展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各类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开放教育培训资源,鼓励行业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立现代开放大学和社区学院,建设全覆盖、全领域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为青少年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有效整合各类学习资源,推动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的双向开放。建立青少年培训个人账户,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为青少年提供开放、便捷、多样性、可选择、衔接融通的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学习平台,构建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职后贯通的继续教育体系,为青少年的终身学习发展服务。完善培训补贴政策,探索实施在职人员带薪继续教育假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