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程。
坚持以源头控制为主,科学配置农业资源,规范农业行政管理,减少农业生产中化学投入品的使用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一是进一步削减化肥农药施用总量,推广有机肥、绿肥,减少化肥施用。二是加快推行生态健康养殖。水产养殖全面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和模式,积极发展农牧结合的循环农业,实施渔业生态修复,改善河湖生态。融合水产养殖与水生蔬菜实行轮养,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到2015年,基本实现养殖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废水达标排放。三是加强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施大中型沼气工程和户用沼气工程。到2015年,区域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四是加快实施居住集中区和农家旅游区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治理工程,到2015年实现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0%以上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五是围绕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加大植树造林,调整林业结构,建设生态湿地,到2015年,规划区林木覆盖率达到30%。
(五)现代休闲农业建设工程。
突出合肥都市型农业特征,立足巢湖鱼米之乡的传统农业特色,注重拓展农业的生态、文化、教育、休闲功能。围绕环巢湖姥山、姑山两大名岛,半汤、汤池等两大温泉,水乡、水产、水军“三水”文化和冶父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丰富旅游资源,借力新农村建设、乡村绿化、农村环境整治等综合力量,高起点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围绕“致富田园、生态庭园、特色庄园、文化乐园、和谐家园和休闲后花园”六园建设,建立一批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生态休闲农庄,形成一批森林和湿地生态景观、乡村度假基地、农业科普基地,充分展现现代生态农业形象,培育一批休闲农业知名品牌,成为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工程。
大力推进农业规模经营,以农田综合整治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为抓手,促进土地依法、自愿、有偿、合理流转,加快推进土地使用权逐步向龙头企业、合作社、经营大户和能人集中,实现农地集中、产业集聚、生产要素集约、效益集显和规划区内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到2015年,规划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到60%。努力提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水平,扩大合作组织覆盖面,建立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生产服务、技术指导、市场营销等各项功能,提高龙头企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和水平。到2015年,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比例达到80%以上。充分发挥规划区政策、资源和区位比较优势,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引企,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大集团、大企业、大公司、大项目进驻,投资建设生态农业。积极引导扶持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和工商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农业的开发,提升农业对外开放和发展水平。
(七)“一村一品”特色村建设工程。
坚持“基地连片开发、产业块状覆盖”的发展要求,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工程建设,着力推动村级特色板块经济集聚发展。依托村企对接、招商引资、土地流转、项目投资、新农村建设等综合载体,促进品种、技术、项目、资金和政策集聚集合。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加快特色规模基地扩张。到2015年,基本形成“组组有大户、村村有特色、乡乡有规模、业业有龙头”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格局,实现区域生态性特色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八)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工程。
以“三品”认证为抓手,不断推广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完善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执法监管,建立起市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县区检测站、乡镇检测室、村级监督员四位一体的监管网络,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农业标准化项目制订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建设,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品”认证和产地认证力度。到2015年,农产品“三品”认证比例达到50%。建立起“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标准溯源、实时监控”的农产品全程监管体系,真正提升从农田到市场的全过程质量安全溯源监管能力,确保城乡居民放心消费。
(九)环湖绿色田园建设工程。
全面统筹规划环巢湖周边城市、集镇、公路、河流、沟渠、村庄、矿山、岗地及农田等各方面绿色林带建设,构建立体化的绿色林网建设。加快城镇绿地建设,提高管护水平。加快环湖公路、河流绿色长廊建设,林带宽度不少于50米,在风景名胜区、集镇周边进一步提高标准,落实新建道路、新治理河流与林带建设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制度,形成滨湖生态隔离带。结合新农村建设,全面实施村庄绿化工程。结合农业示范园、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农田林网。结合矿山修复、湖堤崩岸治理,大力发展经济林、风景林,增加水源涵养林,着力推进以生态景观休闲为主要特色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加快形成一区(生态功能区)、二网(沿路林网、环湖林网)、三园(生态花园、绿色家园、高效果园)水绿相融的生态绿化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