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POPs控制标准研究及技术研发。积极开展国内外POPs污染防治标准及对策研究,制定地方相关标准。制定重点行业二恶英削减和控制技术政策,推广最佳可行污染防治工艺和技术。
专栏6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环境激素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指一类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累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2001年,为推动POPs的淘汰和削减,国际社会共同缔结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首批列入公约控制的POPs共有12种,包括灭蚁灵、滴滴涕、呋喃、二恶英、异狄氏剂、艾氏剂、氯丹、狄氏剂、七氯、六氯化苯、多氯联苯、毒沙芬等。中国于2004年正式加入该公约。
环境激素:指非动物(人)体内产生的会干扰动物与人体正常内分泌机能的化学物质,它们会对生物的正常行为及生殖、发育相关的正常激素的合成、储存、分泌、体内输送、结合及清除等过程产生妨碍作用。常见的环境激素包括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双酚A、二恶英、多环芳烃、有机锡、汞、铅、多氯联苯、壬基酚、己烯雌酚等。
7.加强环境激素预防控制
继续深入开展环境激素本底调查,对城镇污水处理厂、畜禽养殖场等重要的环境激素点源开展污染源调查、环境本底调查和生物本底调查。针对上海市主要水源地开展环境激素的监测评价研究,建立水源地环境激素评价管理体系。
(八)重点工程项目实施
为实现“十二五”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需调动各方面资源,集中全社会力量,重点实施水环境保护等八大领域的重点工程。根据初步测算,重点工程项目的投资总额约为1700亿元。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资金来源主要由市财政、区财政、企业自筹、银行贷款以及社会投入等组成。重点工程结合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滚动实施,定期开展绩效评估,确保其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专栏7“十二五”环境保护重点工程
1.水环境保护领域重点工程。饮用水安全保障方面,主要包括青草沙水库输水管线、陈行水库原水连通管、东风西沙水库及配套设施、黄浦江上游奉闵支线等建设工程。污水处理系统完善方面,主要包括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扩建二期和新建、扩建青浦第三、嘉定大众、奉贤西部等污水处理厂,续建西干线改造工程、白龙港片区南线输送干管完善工程和推进浦东、闵行、宝山、嘉定、青浦、金山、奉贤、松江等区县污水收集管网完善工程以及大型居住社区配套污水管网工程,续建竹园污泥处理工程、石洞口污泥焚烧完善工程和新建奉贤、松江、金山、青浦、嘉定等区县污泥处理工程,以及城区雨/污水泵站改造工程。河道整治方面,主要包括蕴藻浜、淀浦河环境综合整治以及“十、百、千、万”河道整治工程。
2.大气环境保护领域重点工程。电厂方面,主要包括外高桥第三、外高桥第二、石洞口第二、吴泾第二、宝钢自备等电厂烟气脱硝工程,长兴岛第二电厂、金山石化自备电厂、宝钢电厂、宝钢集团烧结机等烟气脱硫工程,以及电厂燃煤机组除尘改造工程。工业锅炉和炉窑方面,主要包括中小燃煤(燃重油)工业锅炉及炉窑的清洁能源替代、高效除尘技术改造、低氮燃烧改造等工程。此外,还包括钢铁行业烧结机脱硫、石化化工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等工程。
3.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置领域重点工程。生活垃圾方面,主要包括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一期和二期、老港综合填埋场一期、老港垃圾渗滤液排放管道、老港内河工程、江桥技改扩能和浦东、金山、奉贤、嘉定、松江、闵行、崇明等生活垃圾处理和转运设施。工业废物和危险废物方面,主要包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老港基地、危险废物收集和转运系统、嘉定危险废物填埋场二期等工程。
4.工业污染防治领域重点工程。主要包括金山卫化工集中区、宝山南大、青东农场、高桥石化等地区环境综合整治以及工业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5.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领域重点工程。主要包括村庄改造、分散农户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尿生态还田、秸秆收集及综合利用示范等工程。
6.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领域重点工程。主要包括滨江森林公园二期、顾村公园二期等外环绿带,七宝文化公园等大型休憩绿地,张家浜、东沟等楔形绿地,吴泾、宝山南大、上海化工区等绿化隔离带以及大型居住区结构绿地等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水源涵养林、通道防护林、防污隔离林、生态片林等公益林建设工程,以及淀山湖湿地保护、恢复与重建一期、东滩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等建设工程。
7.噪声、重金属、POPs等污染防治领域重点工程。主要包括敏感区域和道路噪声综合整治、二恶英污染控制试点、POPs废物环境无害化处置、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示范等工程。
8.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工程。主要包括优化完善地表水、环境空气质量预警监测体系,建设霾污染监测网,开展PM2.5常规监测,建设复合型大气污染、土壤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二恶英检测实验室,建设重点工业区块环境监测网,完善辐射环境在线监测网络,建设环境监测培训试验基地;完善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立市区联动的机动车、加油站系统监测网络;建设市级环境应急中心和应急决策指挥系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建设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和综合业务平台,完善环保信息化管理系统等工程。
四、“十二五”时期促进上海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保障措施及机制
1.巩固环保体制机制,强化环保责任制度。进一步完善以环保协调推进委员会为核心的环保体制和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工作机制。加强基层环保工作,完善中心城区网格化管理机制以及郊区乡镇、街道环境管理责任体系。强化环境保护行政首长负责制和污染减排责任制,健全污染减排指标分解和跟踪考核机制。推进企业环保诚信体系建设。
2.加强环境法治建设,强化环境执法监督。进一步加快环保立法步伐,重点解决关系本市发展的环境保护重点难点问题和餐饮业、固体废物、噪声污染防治等市民关心的热点问题,着力推行重点污染企业排污许可证制度,研究推动结构调整的淘汰、准入、标杆标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通过区域和行业限批、限期治理和联合执法等手段,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加快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和企业。
3.增加政府财政投入,完善环境经济体系。完善环境保护投入机制和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全市环保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比值保持在3%左右。推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延续或制订超量减排、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污水纳管、污泥处理、挥发性有机物减排、工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循环经济等补贴或激励政策。加快资源环境价格改革,提高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污费,推行机动车检测/维护(I/M)收费。深化排污许可证制度,探索排污权有偿使用和转让机制。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健全水源保护和其他敏感生态区域保护的财政补贴和转移支付机制。积极探索利用环境税、绿色信贷、绿色证券和绿色保险等经济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