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衡量指标
1.到2015年,实现全省每万人中有8个社会组织,全省社会组织总数达到4万个以上。
2.评估等级A级以上社会组织占社会组织登记数量的70%左右,其中省本级达到100%。
|
1.培育发展。积极探索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和登记管理方式创新。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经济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和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深化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推动民办非企业单位快速发展。
2.强化功能。健全落实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制度,支持各类社会组织承担社会事务,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立政府各部门与社会组织联系制度,方便社会组织及时反映意见。进一步落实党代会、人代会中增加社会组织代表比例,在政协增加社会组织界别。
3.自律建设。健全以社会组织章程为核心的自律和内部管理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活动宗旨、业务范围、组织机构和经费管理等工作规则。健全会员大会(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制度。坚持政社分开原则,增强社会组织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能力。
4.监督管理。完善法律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建立完善社会组织信息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加强登记管理机关自身建设,着力解决人员和经费问题。推进社会组织评估工作常态化,完善评估指标,健全评估机制。健全社会组织退出机制,完善社会组织政策法规。
第七节 社会工作
主要衡量指标到2015年,全省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14万人,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达到5000人,实现每千人口拥有社会工作者1至2名。 |
1.健全工作机制。适应构建和谐辽宁的需要,逐步形成党委、政府统领,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和组织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选拔、使用、流动、评价、激励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各级政府明确机构,负责指导和推进社会工作及志愿者管理各项相关工作。各级政府纳入财政预算,加大资金投入,保障社会工作及志愿者管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2.搭建服务平台。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和设置,加大城乡社区配备和使用社会工作人才的力度,引导和扶持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实现每个市有1个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示范地区和2个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单位,每个县(市、区)至少有2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建立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制。
3.提升专业水平。进一步完善社会工作人才职业资格评价制度。探索建立社会工作人才薪酬与激励机制。统筹推进各类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和培训,深化对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人员持续开展继续教育。加大专业化、规范化管理力度,拓展社会工作人才服务覆盖范围,提高社会工作人才服务水平。
第八节 区划地名管理
主要衡量指标1.2011年沿海6市29个县(市、区)的地名普查工作全面开展,2012年底完成地名普查任务。2.各市基本完成行政区划调整。3.平安边界深入推进,不发生重大边界争议。 |
1.行政区划。以新城新市镇建设为重点,通过区划调整适度合乡并镇、把符合条件的乡改为镇、乡镇改为街道办事处和重点扶植特大型乡镇等手段,探索政府社会管理创新,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政区体制。努力争取将符合条件的县(市)改区,加快推进沿海经济带高水平开发建设和沈阳经济区同城化、一体化。
2.地名管理。完成国家和省内地名普查试点工作,做好开展全面地名普查的准备工作。建立全省地名数据库,建立以数据和网络为主要手段,以内容丰富、标准规范、符合群众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标准的地名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地名公共服务标准化”。着手修订《
辽宁省地名管理条例》。
3.界线管理。依法开展各项界线管理活动,认真指导各地遵守“平安边界协议”。坚持界线联检制度。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处理资源权属纠纷。
第九节 殡葬、婚姻、收养专项社会事务管理
主要衡量指标1.全省平均火化率保持95%以上,城乡困难群众殡葬救助制度覆盖面达到100%。2.婚姻、收养登记合格率达到100%。 |
1.殡葬改革。加大骨灰处理方式改革力度,推进海葬、树葬等生态节地葬法,力争新方式处理骨灰的比例达到10%。深化殡仪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强化殡仪馆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强生态公墓改造建设,全省生态化公墓达到50%以上。积极推动由政府主导投资的城乡公益性骨灰安葬设施建设,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安葬问题,力争全省每个区(县、市)、乡镇和涉农街道都有一处公益性骨灰安葬设施。
2.殡葬管理服务。进一步推进惠民殡葬,在免除城乡低保对象火化等5项费用的基础上,扩面增项,力争实现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加快殡仪馆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设备更新改造步伐。破解殡葬法规制度供给不足问题,着力健全完善殡葬法规政策体系。
3.婚姻、收养登记管理。实施婚姻登记便民利民新举措,全省婚姻登记机关普遍实行预约登记制度,争取实现公休日不休息制度。进一步加强婚姻登记信息化建设,实现与全国联网。开展婚姻登记机关等级评定工作,实施标准化管理,力争全省50%以上的婚姻登记机关进入全国等级婚姻登记机关行列。以婚姻登记处为依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婚姻登记、婚姻信息、婚姻指导、婚姻咨询、婚姻介绍、家庭矛盾调解及救助等服务。力争全省50%以上的婚姻登记处办公服务用房面积达到500平方米以上。依法做好收养工作。
第十节 民政公共服务设施
1.社会养老服务“夕阳工程”。健全完善面向所有老人的养老服务体系。2015年,地市级城市至少要建有一所老年活动和专业性养老护理设施;每个县(市、区)至少建立一所床位500张以上集医疗、养护、康复、托管、临终关怀于一体的示范性、综合性社会福利设施。按照辐射2000-5000名老人的标准,通过资源整合,采取新建、改建、扩建等方式,城市完成1500个750-1600平方米的社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设施建设,农村完成5000个不低于200平方米的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建设。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县区为单位建立全省养老信息和呼叫网络系统。健全完善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政策体系,新增民办养老床位7万张,新增公办养老床位5万张,实现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5张。实现全省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基本全覆盖。
2.实施“幸福社区”工程。主要的工作任务是:重点强化城市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大力加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十二五”期间,全省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7000个,不断提高城乡社区服务水平。到2015年,全省80%以上的城市社区建设成为和谐社区,农村社区建设覆盖面达到80%以上。
3.社会救助信息化管理工程。按照国家民政部的统一部署,建立健全覆盖全省城乡的社会救助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横向与各个有关部门互联互通,纵向覆盖全省各街道(乡镇)、社区(村)。管理软件采用民政部统一软件的同时,结合我省实际进行本地化开发,做到全省城乡低保工作实时在线受理、审核、审批、查询等多功能于一体,提高全省低保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4.救助(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场所建设工程。省本级建设1处集救助、矫治、教育、培训、安置于一体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解决沈阳市沈北新区、长海县、富顺县、本溪市南芬区、营口市鲅鱼圈区、辽阳市弓长岭区、铁岭县等7个县和远郊区,救助设施设置空白问题,实现全省14个市、44个县(市)和远郊区救助设施全覆盖。按照县级救助场所建筑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床位不少于50张的标准,对全省未达标的救助场所实施改扩建,使其基本适应救助管理工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