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救助恢复能力。具有完善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确保地震灾区在12小时内得到基本的生活救助,24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安置,2日内地震灾区社会秩序基本恢复正常。
(5)社会公众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全市70%以上的公众掌握防震减灾基本知识,能够正确采取防震避震措施,科学应对地震谣传事件,其中中小学生的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100%,确保发生有感地震时,人口密集的公众场所不发生人为伤害事件。
三、主要任务
(一)提升地震监测能力
加强地震监测能力建设,按照统一布局、分级分类管理的原则,科学规划地震监测台网,在调整优化布局、逐步增加台网密度的同时,增加地震前兆观测手段和流动观测装备。发展强震动观测,建设地震烈度速报系统。
(二)提升地震预报水平
加强地震预测研究,坚持长、中、短、临预测研究相结合和“专群结合”的技术路线,因地制宜开展地震宏观异常观测。强化地震短临跟踪,严格震情跟踪措施和制度。规范震情信息发布,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向社会公布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地震重点危险区的判定信息。
(三)提升城市建设和设施综合抗震能力
开展以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和危险性评价为基础的城市综合震灾预防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推进县级震害预测和地震小区划工作。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实行前置审批,明确执法主体。依法对新建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超限高层建设工程必须进行抗震设防专项审查,严格按照审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和相关行业的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码头、桥梁、水库、电力、通信、输油气管线、核电站等重大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满足国家规范标准,提高其抵御洪水、风暴潮等能力。开展城市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重视和加强对病险水库、易燃易爆易泄漏有害物质的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以及危旧校舍的抗震性能评估和查险加固工作,对处于地震活动断层及地质灾害易发地段的建筑督促组织搬迁,确保消除地震致灾隐患。
(四)加强地震群测群防
完善地震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加强对群测群防工作的指导和培训,推进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和地震知识宣传网建设,形成完善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地下水、动植物等地震宏观异常观测工作,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灾情信息报告和普及地震知识中的重要作用。制定支持群测群防工作的政策措施,建立稳定的地震群测群防经费渠道,落实宏观测报员的劳务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