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点任务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1.实施企业高端人才计划。以人才为第一资源,全面推进姑苏人才计划和“1010人才工程”。依托政策优势和“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人才工作品牌,加强对企业人才需求的动态监测,定期发布苏州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目录,引导和鼓励高层次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向重点新兴产业领域和企业集聚,打造一支掌握国际先进高新技术、能够应对国际竞争的以科技型企业家和高端研发人员为骨干的领军团队,重点支持从事高新技术研发、拥有科技成果的高端人才落户苏州实施产品产业化。加快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切实建好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核心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优质培训及研修平台,做优“苏商论坛”和“中国创业家(苏州)峰会”品牌活动,培养一支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队伍,同时鼓励企业引进熟悉战略经营、善于资本运作、精通企业管理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开展姑苏高技能重点人才、突出人才的培养选拔工作,加大政府薪酬补贴力度,不断提升生产一线人才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培育一支具有精湛技艺、能开展技术攻关、在关键岗位解决疑难问题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
2.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在关系我市产业高端发展的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攻关(见附件2),着力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特别是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技术瓶颈。切实加大企业创新特别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展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实施国内首创、国际一流水平核心技术产业化培育工程,引导和集聚风险投资、政策扶持等各类产业资本要素,加速形成新优势、新产业,每年组织开发100项省重点新技术新产品,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35%左右。
3.培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实施自主创新“双百工程”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切实加强企业各类研发机构建设,积极探索多层次、多形式的产学研联合方式,培育建立一批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的新型产学研共建研发机构,实现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在产业层面的有机衔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并购或建立海外研发机构,推动创新型领军企业主动参与国际研发分工和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加快建设重点行业和重要产业链集聚区的各类科技服务平台,吸引、集聚行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高端技术开发团队来苏创新创业。全市培育50家带动行业发展的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4.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实施民营企业创新成果产业化能力、质量品牌、绿色低碳制造、管理现代化、体制机制活力等五大提升计划和民营企业发展人才保障支撑计划,引导和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壮大规模、加快发展、提升创新能力。每年培育10家创新能力建设示范企业、10家高成长型中小企业、20个中小企业专利新产品和2个为中小企业提供产品研发、检验检测、成果转化、新技术和新工艺应用、技术信息咨询等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加强分类指导,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培育壮大10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二)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1.实施企业信息化提升“333”工程。健全和完善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考核指标体系,加大考核督查力度。以“企业两化融合示范、试点和推广应用”为重点,积极实施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电子政务升级工程、两化融合推进工程和信息惠民便民工程。深入推进信息化技术改造、信息化推动、信息化创新、信息化服务,大力实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信息化支撑行动,全面推动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五化联动”。促进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全面渗透,打造一批“智慧企业”,推进构建“智慧苏州”建设。以电子商务为重点,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
2.实施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大力发展物联网关键传感器件、装备、系统和服务,支持企业开发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系统设备、应用终端。在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生产过程工艺优化、产品设备监控管理、环保监测及能源管理、工业安全生产管理等领域,应用推广物联网技术,建设一批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和示范企业。
3.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载体建设工程。重点建设苏州“国家级软件园”,着力提升创新和融合服务能力。增强生产性信息服务企业集成服务能力,打造一批具备整体方案解决能力的骨干企业。培育行业性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具有较大影响的行业门户网站和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发展。
4.实施两化融合产业服务示范园建设工程。聚焦重点领域、核心环节,支持产业集群凝聚力较强、生产性信息服务企业发育较好的产业聚集区或产业开发区创建两化融合服务产业示范园。建设5个两化融合服务产业示范园,培育一批生产性信息服务骨干企业。
(三)加强品牌质量建设。
1.实施产品质量攻关计划。选择一批重点名牌产品和拟创建省以上品牌产品,特别是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高附加值、高创汇、高效益的产品,每年实施20项质量攻关项目,尽快解决制约产品质量提升的突出问题。
2.推动企业创建品牌。支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和商标战略,加强对企业自主品牌建设的支持,增强品牌竞争力,引导社会资源向知名品牌企业集聚。充分发挥全国首批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优势,支持企业全面提高商标注册、培育、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从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市场营销、信用管理等方面着手,丰富商标内涵,提高品牌附加值。积极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鼓励企业主导和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鼓励企业创造条件争创市长质量奖、国家级质量奖和中国工业大奖。
3.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帮助企业建立规范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强化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知识产权管理,培育一批知识产权管理示范企业。引导企业开展商标防御性注册,提高企业商标自我保护能力,严厉打击侵犯企业商标专用权行为。鼓励企业申请专利,每年促进一批专利成果产业化。引导中小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设一批具有知识产权优势的中小企业。
(四)加大技术改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