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围绕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提高文化水平、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着力打造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各类农民教育培训项目、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主渠道作用。围绕农业生产服务、农村社会管理和涉农企业用工等需求,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 “阳光工程”实施力度。整合现有培训项目,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和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重点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牵头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强化龙头企业人才培养,实行培育人才与引进人才相结合、引才与引智相结合,加快本土企业家培养,积极吸引域外优秀企业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培训,为企业人才成长提供平台。积极扶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在创业培训、项目审批、信贷发放、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评价制度。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表彰激励和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地位。继续开展城乡人才对口扶持,推进城镇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社会工作者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人才下乡支农等工作。
(三)加快现代农业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农村基层干部、农村教师、乡村医生、计划生育工作者、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及其他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服务人员的培训制度,加强在岗培训,提高服务能力。进一步转换乡镇事业单位用人机制,积极探索由受益农民参与基层服务人员业绩考核评定的相关办法。加快城乡服务一体化进程,城镇社会服务机构要通过选派专业人员到农村工作,送实用技术下乡等行之有效的办法,提高对农村的服务质量和水平。要充分发挥乡镇公益性服务组织职能,保证工作经费,提高服务手段,提升服务质量。要建立有利于农村吸引人才的办法,特别是涉农技术服务机构,通过特殊政策,鼓励服务人员深入乡村、深入基层,力求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完善鼓励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的有关办法,引导他们到农村创业。有条件的地方,可选拔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乡村任职,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
八、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发展现代农业,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具有吉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大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要把现代农业推进计划摆上重要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一)坚持不懈抓好 “三农”工作。各级政府必须坚持把解决好 “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从全局出发科学谋划 “三农”工作,不断加强和改善对 “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要集中精力抓 “三农”,在工作安排、财力分配、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重中之重的要求,在谋划思路、制定规划、工作摆布上,切实做到 “三化”统筹。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调查研究,努力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跳出就农村抓农村、就农业抓农业传统思维定势,增强全局意识、市场意识、产业意识,不断提高领导现代农业发展的工作水平。要进一步细分地域类型,细化工作措施,有针对性地搞好分类指导。
(二)加大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重,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抓紧建立支农投资规划、计划衔接和部门信息沟通工作机制,完善投入管理办法,集中用于重点地区、重点项目,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要注重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和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建设。
(三)进一步形成发展合力。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树立全局观念,强化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地支持现代农业建设。要建立地方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部门齐抓共管、逐级负责的工作制度,逐步完善职责明确、密切协作的运行机制。要进一步完善 “结对子”、“村企共建”等帮扶措施,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到农村参与现代农业建设。要积极研究制定金融支持、工商税收、财政投入、规划建设、用水用电用地、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和转移就业、社会保障、激励人才和基层干部等方面优惠政策,为现代农业建设创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