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积极推进十大产业系列。立足 “五大产业”资源优势,重点抓好玉米、水稻、大豆、肉猪、肉牛、禽蛋、乳品、参茸(中药材)、蔬菜、林特产品等十大产业系列。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着力推进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大力促进农业、工业、商业一体化经营,使各种生产要素突破地域界限、行业界限、城乡界限,促使城镇的生产要素与农村土地等资源高度融合,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不断转变农业和农村生产方式。
三、加快建立现代农业技术体系
构建创新能力强、转化速度快、应用效果好、相承相进的农业技术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要坚持用现代农业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着力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向科技支撑转变,促进农业增长由外延式向内涵式增长、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由资源消耗型向循环可持续发展型转变。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强化协作、统筹资源、激发活力为目标,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明确农业科技的公益性、基础性、社会性地位,加强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重大农业科技技术研究,强化技术集成与配套,着力解决一批影响现代农业发展全局的重大科技问题,全面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水平。以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为核心,整合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力量,积极发展产学研联盟,加强联合攻关,建设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进一步推进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建立农业科研多元投入机制,加大农业科研投入,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进入农业科研领域,改革和完善科研项目投入办法,对重大科研项目实行招标责任制或首席专家负责制;改革和完善科研单位分配办法,对有重大贡献的科研人员实行重奖,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二)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整合种业资源,设立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资金,引导种子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加强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良种繁育和生产基地建设,着力打造我省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现代种业集团。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全面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落实好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加强转基因育种研究和监管。加强种质资源和知识产权保护。
(三)强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明确公益性定位,根据产业发展实际设立公共服务岗位。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健全公益性职能经费保障机制,按照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经费。深化推进农技推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涉农企业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强化服务 “三农”职责,完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为基础、其他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步伐。加快推进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步伐,推行 “行政推动、市场拉动、科技带动、示范牵动、农民互动”的成果转化方式。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推进粮食、经济作物、蔬菜、人参、渔业、农机、畜牧、农村经济管理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通过行政与技术、科研与推广、规模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方式,扩大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区面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区、农机化示范区、生态农业示范区、节水农业示范区建设,集中展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和新方法。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深入推进农业技术创新、技术集成和示范应用,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螟、农田灭鼠、等离子种子处理、玉米地膜覆盖等重大增产技术,扩大深松整地作业、增施有机肥补贴规模。加大设施农业补贴力度,以高产高效和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研发和推广应用农业资源节约型、环保型新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力普及以膜下滴灌为重点的节水灌溉技术,实施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改革农业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因地制宜地探索和推广秸秆还田、玉米宽窄休闲种植、垄侧栽培等多种有效模式,加快普及农作物精准施肥、精量播种等技术。积极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水产养殖技术,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