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立产学研协调合作的长效机制。探索建立地方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参与的产学研联盟,明确全市各级政府及参与产学研合作的高校、企业与“联盟”的关系。改革高校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形成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人员互动机制。制定参与校企合作的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师资格认定办法,建立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公共平台和设施的共享机制,创新高校与行业、科研院所互利共赢的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模式。建立支撑产学研联盟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互动机制、互利机制、控险机制等长效机制,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五、推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改革,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一)创新农村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实行师范生半年教学实践制度,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建立教师网络研修资源联盟,实现教师教育职前职后培训一体化,全面提高农村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二)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提高农村学校编制标准,实行教师招聘“双选”、“公招”双管齐下,实施市级“特岗计划”,满足农村地区教育教学需要。
(三)创新农村学校引才机制。建立农村学校引进优秀人才的机制,继续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务评审倾斜政策,建立农村学校教师特聘岗位,探索吸引优秀教师扎根农村、投身教育的引才机制。
(四)创新农村教师管理机制。探索建立起“政事分开、县管校用、流动有序、政府监管”的教师管理、流动新机制,逐步推行县管校用机制。
六、推进普通高中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制定,促进区域普通高中学校协调发展
(一)建立成本分担机制模型。用2年时间完成高中阶段教育合格学生培养成本测算分担机制模型。2011年完成普通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的制定,为建立合格普通高中学生培养成本测算模型提供实证依据。2012年,在完成分担机制模型基础上,出台普通高中生均经费基本标准。
(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完善师资配置政策,提高并规范教师待遇,推进普通高中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和办学条件的标准化,实行学校消耗的定额化和货币化,实现普通高中学校维持基本运转各项支出的标准化。
(三)完善教育投入分配机制。建立向“两翼”地区普通高中学校倾斜的财政投入扶持长效机制,实现全市各区域普通高中学校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