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展资本或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业与领军企业配套产业为重点,整合和规范各类农产品加工业聚集区。不断完善农产品加工基地扶持政策,持续优化投资环境,快速健全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积极建设和完善现有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创业基地运行与保障机制,吸引农产品加工企业聚集基地、创业发展。引导产业聚集区准确定位,突出特色和优势,培育经济效益明显、上下游产业互联、专业分工明晰、产加销及服务性企业完备的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区,加快形成一批空间布局合理、区域特色明显、产业优势突出、集群效应显著的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园区。
(四)深化农产品加工企业开放合作,推进产业国际化
进一步深化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区内区外合作和国内国际合作。继续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与河北、山东、内蒙古、山西等省区合作,充分利用外埠土地、劳力和政策优势,建立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与加工基地,增强首都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和行业影响力。鼓励龙头企业实施“引进来”战略,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引导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以扩大农产品出口和农业利用外资为重点,培育国际农产品知名品牌,壮大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出口、农业利用外资、农业企业境外发展、农业科技国际交流合作与自主创新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四.重点布局
依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和《北京市农业产业布局指导意见》,围绕发展目标及主要任务,结合北京市的空间形态和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交通区位、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按照“三区两环一带”的空间结构对北京农产品加工业进行布局,形成“三区统筹发展、两环拓展提升、一带特色添彩”的空间发展格局。
图1 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体布局示意图(图略)
(一)三区
三区包括中部农产品精深加工区、南部打造乳制品生产基地、蔬菜(食用菌)加工区和北部干鲜果品、饮品和新兴特色食品加工区。在产业类型和加工深度上,三区差异明显、各具特色,在产品结构和企业构成上,三区均具有满足市场高端需求的优质加工产品、在北京和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名优品牌,形成“精品为主,特色突出”的新格局,有效促进三区优势互补、统筹发展。
中部农产品精深加工区
主要包括以东城、西城、朝阳、丰台、海淀、昌平、顺义、通州、大兴、房山为主的六环以里及沿线区域。重点发展粮油加工、饲料加工、果蔬饮料、酿酒、熟肉制品、高档排酸冷却肉、分割肉和乳品加工,积极发展体现高端高效高价值的鲜切花加工、生物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形成北京农产品精深加工先进技术与优秀品牌的展示窗口。
南部蔬菜(食用菌)加工区
主要包括大兴、通州和房山平原区域。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与原料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做大规模,做强品牌。依托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原料基地,加快打造新的乳制品生产基地。同时,发展脱水蔬菜加工、速冻蔬菜加工、蔬菜分级包装和净菜鲜活配送、食用菌分级包装和罐头加工,加快形成蔬菜(食用菌)初、精加工与物流配送基地,提高蔬菜产品品级和商品化率。
北部干鲜果品(饮品)加工区
主要包括平谷、密云、怀柔、延庆、门头沟、昌平北部和顺义东北部区域。以果品优势资源为依托,做大做强饮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果品饮料加工、高档葡萄酒酿制(依托酒庄)。以板粟、核桃、杏仁等特色资源优势为支撑,加快形成特色食品加工基地,提高果品附加值和商品化率。
(二)两环
两环包括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加工环和菜篮子产品加工保障环。在功能结构上,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加工环以科技创新和成果示范为主,菜篮子产品加工保障环以保障城市农产品供应和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为主。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水平提高,两环将呈现空间动态拓展和发展水平提升的趋势。
功能拓展区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加工环
主要包括六环以内区域。依托首都科研院校密集,研发力量雄厚优势,培育和引进技术含量较高的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不断引导,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向高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高新技术向园区聚集,辐射能力与示范作用不断增强,形成具有首都乃至全国影响力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示范聚集区。
发展新区菜篮子产品加工保障环
包括在顺义、通州、大兴以及昌平、门头沟和房山的部分平原地区。依托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基础,加大农产品加工业对“菜篮子”工程的保障力度。一是以蔬菜加工为重点,培育以生鲜蔬菜为重点的菜篮子供应基地和菜篮子产品加工重点企业;二是以肉类、饮料加工为重点,着力发展肉类加工、高档熟肉制品深加工、高档排酸冷却肉、分割肉、乳品加工、净菜鲜活配送、饮料加工、酿酒和饲料加工等,发展名优产品加工展示园区,建设集名优农产品加工、配送、展示、仓储、物流、出口于一体的北京农产品加工展示园区,建成北京农产品加工业展示窗口。通过发展菜篮子产品加工保障环,带动郊区农民就地就业增收。
(三)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