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背景
(一)基本现状
1.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化发展,整体盈利能力显著提升。截至2010年末,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企业1853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04家,大中型企业79家,上市公司10家。2010年,北京三元集团、华都集团和大发畜产三家国有企业完成战略大重组,成立“北京首都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2010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资产总计788亿元,比“十五”末增长96.5%;总产值达641元,同比增长70.9%;实现总利润24.0亿元,出口产品销售收入23.7亿元,行业的销售利润率达到4.6%。
2.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形态基本形成,集群效应日益凸显。“十一五”期间,各郊区县充分发挥劳动力和土地优势,不断加大用地、税收等政策扶持和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持续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结合园区建设重点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吸引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园区、进驻小城镇,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发展。目前,京郊已建立15个基础设施完备、优惠政策多、一条龙服务到位、以食品生产为主的国家级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形成13家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42个重点小城镇已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聚集区。
3.农产品加工业知名品牌众多,品牌影响力逐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大力发展唯一性特色农产品,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品牌,对获得北京市著名商标与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与奖励,企业品牌影响力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批具有总部经济特征的企业。截止2011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共认定中国驰名商标1468件,其中北京市115件,涉农商标19件;北京市工商局共认定北京市著名商标411件,其中涉农商标112件。华都肉鸡、鹏程肉食、三元牛奶、汇源果汁、牵手果汁、燕京啤酒、牛栏山二锅头等品牌知名度不断上升,品牌价值超过1000亿元。
4.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含量提高,产业发展内在动力增强。北京市政府一直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十一五”以来,通过科研联合攻关,逐步完善了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与服务创新机制,大力促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目前,北京市拥有全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机构和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共21家。
5.原料基地建设卓有成效,带动与惠农效益持续提高。“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形成了一批以央企与市属龙头企业为代表、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从业人员达到35万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所需原材料64%料为本地农产品。初步建立了畜禽、奶业、蔬菜、果品、花卉、牧草、中药材等16个种养殖原料生产基地,总面积达到81万亩,带动北京本地农户45万余户,农民直接年增收36亿元。此外,农产品加工企业突破北京郊区发展空间限制,立足首都,带动周边,在河北、山东、内蒙古、山西等省区建立原料与生产基地,为首都企业对外扩展、占领外埠市场、增强辐射能力、提升国内和国际影响力奠定基础。
(二)优势潜力
1.政策导向优势。国家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强农惠农力度进一步加大,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北京市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意见的函》(京政办发【2009】41号)、《北京市都市型工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关于推进镇村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京经信委发【2010】135号)等政策文件。各区县根据自身特点专门制定了鼓励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为北京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建立了鼓励各种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业的长效机制, 形成了吸引农产品加工业投资的理想环境。
2.企业总部云集。依托首都区位优势,北京市吸引和培育了一大批农产品加工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众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将总部设在北京,北京正成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总部聚集地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展示窗口。目前,北京已经集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2家,其中涉农企业7家;全国131家央企中有近百家在北京注册,其中涉农企业6家;跨国公司、央企在京设立涉农企业二级总部19家。以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为重点,集中展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及名品、精品、新品,加强交流、促进合作、共同发展,有力加速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市场化、集群化、国际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