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菜篮子”产品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主要包括技术推广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息体系、金融保险服务体系等。在当前形势下,重点抓好三大体系建设:
一是生产环境和产品质量的安全保障体系,重点是在标准化生产体系、投入品生产体系、检验检测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等方面提高保障能力。
二是新型流通体系,重点是在产销对接、绿色通道、批发市场、销售终端、农超对接等方面提高保障能力。
三是应急体系,重点是在信息体系、冷链物流、补偿机制等方面提高保障能力。
3.推进区域开放合作
加强技术交流与开放合作。加强与国内先进农业科研机构、院校的密切联系,加强技术交流,对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进行共同研究与开发;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面向东盟地区开拓本地优势农产品,尤其是差异化农产品的市场;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促进相互投资和产业对接,促进发展。
(三)用地保障
1.保证基地规模稳中有升
一是按照“菜篮子”工程建设目标,确定全市菜地面积最低保有量,严格实行“征一补一”等原则。
二是加快土地流转,推进规模化经营。加快农业用地的流转速度和规模,使生产尽快形成规模化经营格局,对规模流转土地从事“菜篮子”产品生产达到一定规模的予以奖励。
2.制订相关基地管理条例
一是加强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的征收和使用管理,明确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能与责任,规范基地建设、保护和管理。
二是尽快出台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物流服务业等“菜篮子”工程建设所需的土地使用和土地供给政策,优先保证“菜篮子”工程建设用地。
三是建立菜地保护制度,实现占补平衡。稳定和增加郊区蔬菜基地面积,实行郊区10万亩常年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建立蔬菜基地征占许可制度,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菜地;实行菜地占补平衡机制,采取“征一亩补充回建一亩”的办法,征地后用地单位必须如数缴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坚持先补后占,实现占补平衡。
3.加强基地规划建设
一是加强基地规划建设,提高保障能力。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和科学规划,可以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提高区域保障规模,并能够有效推动产销衔接。
二是合理布局生产和产品结构,提高保障水平。特别是要根据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合理安排基地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通过不同区域、不同季节和不同产品的季节性生产,实现周年的产品保障供应。
(四)资金保障
1.增加经费投入
一是提高资金投入规模。各级政府要加大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资金投入,将“菜篮子”工程建设资金列入市、县(区)财政预算,加大对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基础设施建设及
种养结构调整、质量提升和体系建设等方面资金投入。
二是严格落实经费来源渠道。实行“菜篮子”基地占补平衡和补偿机制,对征用菜地(鱼塘)的用地单位及时足额征收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专项用于菜地(鱼塘)建设和改造。
2.建立多渠道资金平台
一是多方筹措资金,保障“菜篮子”工程顺利实施。积极争取上级的财政支持,扩大各级财政资金投入;申请国债等国家资金以及政策银行和商业银行贷款支持等。
二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本市“菜篮子”工程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开展“菜篮子”金融创新业务。鼓励本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建设“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
3.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从生产方面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统筹“菜篮子”工程建设资金的使用,形成资金合力;科学谋划投资项目,做好项目前期论证,减少投资失误;采取财政资金引导、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形式,积极引导其他社会资金的投入,扩大全市“菜篮子”工程建设资金的投入规模和使用效益。
二是从管理方面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菜篮子”工程建设项目的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资金管理,明确资金用途,确保专款专用。
(五)技术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