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集体协商制度覆盖面不断扩大。大力推进集体协商机制建设,逐步形成职工、企业间的集体协调机制。通过建立履约责任、监督检查、考核评价等约束机制,确保集体协商的规范运作。截至2010年底,新区有效的工资集体协商协议覆盖劳动者人数达26.8万。
总之,“十一五”期间,浦东新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促进就业责任体系、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进一步健全,为“十二五”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新区就业和社会保障领域还存在不少问题:社会保障体系错综复杂、城乡差异较大,市民对改善社会保障待遇的呼声较高;农民就业不够充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长较慢;职业培训和产业贴近不够紧密,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缺口较大;创业成本较高、创业意愿较低,创业带动就业效应不够显著等等。
二、“十二五”期间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一是各级领导重视,发展基础扎实,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央高度重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明确提出民生保障工作是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近年来,以就业和社会保障为主体的民生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各级政府也把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作为加强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这为新区未来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新的发展战略、大项目落地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十二五”期间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将面临诸多极为有利条件,一些体现国家和上海发展战略的改革动作和大型产业项目将先后落户浦东。首先,两区合并为浦东新区发展提供更多地域空间,为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创造良好的用地条件。其次,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建设和大飞机、迪士尼项目交辉相映,将进一步推进新区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为新区“十二五”发展持续输入后劲。再次,后世博效应锦上添花,带动创意、旅游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这些有利条件在促使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将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为就业工作和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
(二)挑战
一是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给就业工作提出新要求。“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升级,将导致大量传统产业从业人员转岗压力增大,同时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对劳动力的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者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应届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的就业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是新兴产业的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新目标。“十二五”期间,金融中心、航运中心的建设,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极大提升新区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需要建设一支与此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目前新区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在数量、结构和素质要求上,不能完全适应发展要求,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还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高技能人才在企业内待遇不高、地位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较薄弱,培训资源不足,以企业为主体,院校为基础,其他培训机构为补充的职业培训体系尚未形成,培训与产业发展相比相对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