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国家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方案,坚持按需施教,以提高残疾学生生活自理、与人交往、融入社会、劳动和就业能力为重点,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更好发展。
(二十三)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加快实现每个县(市)都建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建立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逐步实施残疾学生免费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以盲童学校省、市共建项目为契机,加大我市盲童学校建设力度,面向全省招生。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多种形式的医教结合,实现残疾学生教育与康复有机整合。
(二十四)强化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完善特殊教育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加快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保证公用经费及时足额拨付。实施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与康复训练仪器设备建设项目,提高装备水平。鼓励和支持普通学校为残疾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地方政府按省定编制补充师资,落实提高特教岗位补助津贴政策,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对特殊教育教师给予倾斜。
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二十五)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究的良好环境。坚持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大力开展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加强学校后勤管理,扎实开展创建示范性食堂、示范性宿舍和绿色校园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坚持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优势潜能。建立学习困难学生帮助机制,探索高中阶段优异学生培养模式。建设一批综合性有特色的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增强教育科研的服务和创新能力。创新科研方式方法,加强科研骨干教师培养,提高教师科研专业素质。
(二十六)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完善初中就近免试入学制度。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坚持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加强考试招生工作,加强考试诚信制度建设,广泛开展诚信教育,建立完善的考试诚信档案,加大对违约失信人员的惩处力度,强化考试安全制度建设,加大对考试违法行为打击力度,坚决防范和严肃查处考试招生舞弊行为。
(二十七)改革办学体制。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格局。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从实际出发,开展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试验,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办学水平。改进非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完善优惠政策,鼓励公平竞争,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