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千方百计扩大和稳定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加快统筹城乡步伐,促进公平就业。充分利用产业园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新的增长点,努力扩大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大力开发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等领域的新岗位,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乡生产生活服务业转移就业。完善创业体系,促进自主创业。加大资金投入,实施税收、信贷、社保补贴、开业补贴、培训补贴等七项创业扶持政策。建立创业项目推介平台、网上信息发布平台和项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促进项目与创业者有效对接。加强就业援助,实施“保底”就业。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持续动态为零,辖区内登记失业的被征地农民就业率达80%、登记失业“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100%实现就业。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对象。到201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农村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2.建立城乡一体社保体系。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工作,在锡、惠两区试点基础上市区全面推行,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使更多的农民进入城镇社会保障范围。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稳步提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和被征地农民政府保养金标准。以“新农保”为主体,整合城镇老年居民养老补贴、被征地农民政府保养金和“老农保”,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构建以统筹城乡的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医疗救助为主体,各项医疗互助、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为补充的覆盖城乡所有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加快整合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和儿童医疗统筹制度为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覆盖本市户籍城乡所有居民。到2015年,居民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
3.提高社会救助保障水平。健全和完善社会救助保障机制。探索建立困难群众经济状况核对评估机制,开发数据集中,信息齐全、功能完备,互联互通、共享共用的核对评估平台,逐步推进社会救助由“生存性保障”向“支出性保障”过渡。落实低保标准增长机制,按上年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的比例和当地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25%的比例,确定城乡低保标准;加快实现由“特惠型”向“普惠型”的转变,形成标准对接、全域覆盖、适应发展、具有个性的社会救助体系。至2012年,全市低保标准城乡并轨率100%。到2015年,对符合条件的困难对象实施医疗救助,确保参保资助率、医疗救助率、即看即报率三个100%。
4.加快文化繁荣发展。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建成无锡大剧院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打造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等一批文化新地标,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全面达到国家部颁标准,加快建成覆盖城乡、服务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2015年,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超过1200平方米。推动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的精品力作。积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化、科普等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推动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完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科技场馆等公益性文化场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机制。大力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健全文保组织网络,推进清名桥等五大重点历史文化街区及古镇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高水平完成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吴都阖闾城遗址公园保护建设,积极推动无锡古运河遗产点、宜兴紫砂、惠山古镇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建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群。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城市公共文明指数位居全省前列,力争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到2015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文化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城乡居民文教娱乐及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超过18%。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上争取
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目标,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资金等全方位的大力支持和指导,有力推进无锡创新型城市建设进程。
1.积极争取基础创新能力建设支持。在基础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围绕我市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需求,重点在物联网、微电子、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积极申请组建一批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积极争取国家级创新基础能力设施布局无锡,努力扭转无锡基础创新能力较为薄弱的局面。积极申报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等创新支撑平台建设,争取国家引导、地方为主的两级计划支撑体系的支持,为提升高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大力推进已批和即将批复的集成电路封装、粮食深加工、粮食机械装备等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进度,积极争取国家的有力支持和指导。
2.积极争取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支持。在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领域,围绕我市集成电路、信息安全、新型电力电子、半导体照明、生物和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发展优势领域以及企业信息化、信息安全、电子政务等重点领域,积极组织企业申请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关键产业技术开发、重点产业振兴等重大专项项目,争取国家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加快项目产业化进程,形成应用示范效应。围绕物联网、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积极争取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牌子;加强高技术服务业共性支撑体系建设,重点围绕软件、服务外包、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优势领域,积极申请国家高技术服务业基地布局无锡。积极争取国家云计算试点城市,努力将无锡建成全国云计算技术与服务中心。
3.积极争取创业发展支持。在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服务和研发设计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资源综合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领域范围内,积极组织一批具有合作背景、合作基础的企业申报国家创业风险投资专项项目,争取国家创业风险投资的支持。积极申请国家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专项计划项目、国家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专项项目,推动无锡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二)加强组织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