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5年,石化化工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3500亿元,年均增长18%。
3.汽车机车。汽车:着力完善节能汽车产业链,加快建设全行业共享的测试平台、产品开发数据库和专题专利数据库,重点发展卡车、高档乘用车、特种车和专用车及关键零部件等,研发车身、底盘开发技术,整车、发动机、变速器的匹配技术和排气净化技术,碰撞安全性和振动、噪声、平顺性(NVH)等关键技术,争取建设国家级零部件研究试验基地(机车发展重点见新兴产业部分)。
到2015年,汽车机车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2300亿元(含轨道交通装备),年均增长20%。汽车产业主要产品及研发制造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或领先水平,产能达到99万辆,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1400亿元(含新能源汽车),年均增长18%。
4.船舶和海洋工程。船舶:围绕推动散货船向大型集装箱船、双层油船(VLCC)、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设计建造方向发展,重点发展20万立方米以上液化天然气(LNG)船、大型油轮及集装箱船、极地破冰科学考察船及满足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船级协会(IACS)新标准及新规范的新船型,海峡大型高速客货运输船、两岸通航适用型客滚船、江海直达多用途船等,完善船用发动机、曲轴、甲板机械、舱室机械、电力推进系统等船舶配套产业链,形成豪华大中型游艇、防火救生艇及关键配套产业链(海洋工程发展重点见新兴产业部分)。
到2015年,船舶和海洋工程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800亿元,年均增长20%。船舶产业主要产品及研发制造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或领先水平,产能达到600万载重吨。
5.纺织服装。纺织:围绕提高纺织产品的档次水平,着眼现代纺织工业,重点开发应用高仿真仿棉纤维、高性能有色纤维、多功能复合纤维、新型生物质纤维,发展医疗卫生、过滤分离、建筑交通、复合材料等领域的产业用纺织品及应用。加大节能减排改造力度,推进棉纺织、化纤、印染等落后产能的退出,加快高效、低成本纺织制品回收再利用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建立纺织纤维制品回收利用体系,再生纤维利用纤维总量比重提高到15%。发展高效纺纱、高速织造、短流程印染等成套装备及工艺,优化毛、麻、丝等纺织印染加工技术。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向中西部实施产业转移。服装:围绕做强服装产业,依托纺织名城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新型服装面料,做大面辅料市场,完善纺织服装产业链。大力提升设计研发能力,推广应用企业信息化集成制造系统和高级定制技术,扩大个性化高端订制规模,培育服装品牌,打造质量保证、技术创新、快速反应和社会责任四位一体的品牌价值体系;支持外向型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加快形成以外为主向内外并举的发展格局转变,内需市场对产业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积极推进时装周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大力推动设计师作品产业化,搭建引领时尚、培育品牌、培养人才、拓展市场的综合服务平台。
到2015年,纺织服装规模上以工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14%;产业用纺织品纤维消费量比重提高到25%。
6.食品饮料。食品:围绕发展现代食品工业,推广应用高效分离、节能干燥、食品生物工程、非热杀菌等先进技术,开发健康、营养、方便食品。加强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建立企业诚信管理体系,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促进资源高效利用,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利用率;围绕开发新品种,积极推广粮油精深加工技术,大力发展高档植物油、方便休闲食品、功能食品,推动花生加工制品向高端挺进,完善粮油加工体系;大力推广应用果蔬萃取、脱水、超低温速冻等现代加工制造工艺技术,建立完善果蔬储运冷链系统、物流信息平台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发展高档果蔬加工制造业,构建高档果蔬加工体系;强化产品质量安全,提高肉制品精深加工技术水平,采用胴体在线自动分级系统、计算机图像识别、微生物预报等先进技术,加快发展畜禽加工制造业,完善畜禽加工体系。饮料:围绕提高质量、增加品种、创建品牌,推动白酒行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支持啤酒龙头企业增加高附加值、个性化产品的比例;注重葡萄酒、黄酒原料基地建设,逐步实现产品品种多样化、高端化;鼓励发展低热量饮料、健康营养饮料、冷藏果汁饮料、活菌型含乳饮料,规范发展特殊用途饮料和桶装饮用水,支持矿泉水企业生产规模化,大力发展茶饮料、果汁及果汁饮料、蔬菜汁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培育构建具有资源优势的饮料产品加工体系。
到2015年,食品饮料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2400亿元,年均增长15%,工艺水平、产品质量和品牌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