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森林火险等级预报。在冬春季节林火多发期,制作24小时森林火险等级预报,通过广播、短信、电视等多种渠道对外发布。高火险期间适时开展人工增雨。
加强森林火险监测监控。建设森林灾害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立监控中心和前端监控点。在森林防火特殊期,关注森林火险等级预报,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
加强森林消防宣传教育。积极组织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活动,广泛宣传森林消防法规、制度和防扑火知识,全面提高广大群众法制意识及安全意识。
加强森林火险隐患整治。每年开展森林火险隐患整治月活动,对一般隐患落实巡查人员进行循环检查,对重点隐患落实专人看守。建立森林消防物资储备库,为扑救重特大森林火灾提供保障。
加强森林防火督查指导。在森林火险高风险区和易发时间段,及时组织督查人员进行督查指导,加强火源管理,严控火种进山,减少火险隐患,最大限度遏制火灾发生。
14.气象灾害综合防御分区
根据气象灾害风险综合区划结果,划分了四个气象灾害防御区:第一防御区为地质灾害防御区,主要为吕梁山与河津、稷山、新绛相交的乡(镇),中条山北侧的绛县、闻喜,南侧的垣曲、芮城、平陆等乡(镇),该防御区山势陡峭,基岩裸露,主要防御地质灾害、山洪灾害。第二防御区为洪涝御区,以黄河、汾河、涑水河流域,吕庄、上马、中留、苦池为重点监测防御区,主要防御山洪灾害、干旱灾害等;第三防御区为重点防御保护区,主要为运城城区以内,该区域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受灾后损失较大,为重点防御保护区,主要防御暴雨洪涝、雷电、冰雪等灾害;第四防御区为农业灾害防御区,主要为峨嵋岭台地、运城盆地以及河槽的临猗、盐湖区、稷山、万荣、闻喜等县(区),为农业防灾服务,防御洪涝、雷击、低温、霜冻、干热风等灾害。
(二)非工程性措施
1.完善气象灾害监测体系
建设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络。在市146个乡(镇、街道办)所在地布设降水、温度、风向、风速、湿度、气压六要素自动气象站;在京昆高速、大运高速、运三高速、东济高速、同蒲铁路、大西高铁运城段沿线,在“四河”、“五库”重要水利工程处,在粮食主产区、重点经济开发区、重点林区、重点旅游风景区等布设适当数量的具备常规要素区域站,为气象灾害防御及开展数值预报提供实时数据。
建立分钟数据库和10分钟中尺度站实时气象资料查询系统。建设区域气象站报警系统,当达到警戒指标时实现自动警报。
2.完善气象灾害预测预警体系
加强精细化预报业务及服务平台建设,开展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预报,预报精度由几十公里提高到3-5公里。开展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业务,提高气象灾害精细化预报警报准确率。进一步完善汛期短时预报、临近预报和警报的业务流程,加强灾害性天气联防,适时发布灾害性天气强度、落区的警报。
3.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完善包括车载平台、多要素自动气象站、风廓线雷达、卫星通信系统、电视会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有线、无线)、单兵背负无线数字视、音频通信系统等的气象灾害应急指挥系统。
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信息跨部门共享和协作联动机制,实现应急、民政、农委、林业、国土、水务、交通、气象、水文、电力、旅游等部门气象信息的 “自动采集、自动传输、自动服务”。
依托气象部门先进的网络硬件设施和资源优势,整合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建立运城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立“集中领导、统一指挥、结构完整、功能全面、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
4.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
拓宽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和接收渠道,依托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充分利用“12121”电话、手机短信、农村大喇叭、LED电子显示屏等发布传播气象预警信息,每乡(镇)应安装一个气象信息LED电子显示屏,每建制村安装一个大喇叭,开展乡(镇)“气象信息直通系统”服务,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实现全市所有建制村气象信息全覆盖,确保至少有一种手段可以及时将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传递给每一个农户、每一位农民,消除气象预警信息“盲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