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运城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通知

  涑水河发源于绛县的陈村峪,流经绛县、闻喜、夏县、盐湖、临猗、永济6县(市、区),在永济市独头村入黄河,全长195公里。涑水河在非汛期经常干涸,一到汛期洪水大而集中,猛涨猛落,经常发生洪灾。虽然上世纪50年代至上世纪70年代进行了整治,但由于防洪工程建设质量低,标准不高,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尤其是长时间不蓄水、不行洪、不维护、人为毁坏严重,涑水河流域防洪工程已难以抵御二十年一遇的洪水侵袭。
  姚暹渠发源于夏县王峪口,沿中条山汇集柳沟、寺沟等7条河谷的来水,经苦池蓄滞洪区,流经盐湖区,在永济市境内流入伍姓湖,全长86公里。姚暹渠与涑水河同为保护运城、盐池的一道天然屏障。
  运城、新绛、稷山、河津、夏县、垣曲6县(市)城区被列为省级防洪重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市建设规模大、速度快,但防洪工程建设规划不同步,投入不足,建设滞后,且市区内路面硬化程度高,若遇暴雨洪水迅速汇集成河,现有的排水设施难以适应,使我市的城市防洪问题越来越突出。
  (二)防干旱
  运城市是全省农业大市,耕地面积823万亩。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各类灌溉工程28903 处(眼),其中大中型灌区32处,机井26578眼,小型自流灌区1323处,小型泵站870处,控制有效灌溉面积496万亩,农业实际灌溉面积达到480.3万亩。
  (三)气象灾害监测能力
  “十一五”期间,全市气象监测“三站四网”建设布局初布形成,13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全部实现了自动化,新建区域站122个,其中62个单雨量站、19个两要素站、36个四要素站、5个五要素以上自动观测站,实现了气象要素数据自动采集、自动传输。完成了10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点的仪器安装工作,新增雷电观测站点1个,新增GPS/MET观测站点7个,建成1部713C数字化天气雷达,1套负氧离子监测点,2个风能资源观测塔,监测手段进一步完善。气象预报预测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各类预报准确率均提高3个以上百分点。预报产品种类增多,气象信息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初步形成了一平台、多渠道、高时效的气象信息发布体系。
  (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山西省人工增雨运城基地一架增雨飞机常驻运城机场,全市50门高炮、5个流动火箭架适时开展增雨防雹作业,每年增雨3~5亿立方米,有效降低了干旱及冰雹灾害损失。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还不够强。区域气象监测点还没有覆盖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办),气象监测要素还不全面,不完整,对高速公路、铁路、重点工程、重点设施、粮食主产区、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等的监测能力不足。天气预报还不够精、不够细,对中、小尺度天气的监测、预报能力还不够强,气象信息在相关部门间尚不能实现实时共享。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尚不完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还不能做到全天候、适时发布,气象信息“盲区”依然存在,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
  防灾减灾工程体系建设尚需加强。对重大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仍显不足,城市防洪、防雷工程建设滞后。
  三、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是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基础,是构建防灾减灾体系的基础。通过对运城市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研究,进一步掌握我市气象灾害的分布、发生规律及形成机理,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依据。
  (一)干旱
  干旱是运城市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根据干旱风险区划,将干旱区域分为:
  (I)中条山不旱区,该区一般不会出现干旱,本区包括:中条山区的东西段和稷王山、孤峰山的高山地区。该区轻旱出现率<10%,重旱一般不出现,生长季内每亩缺水<133立方米,一般情况下农作物不需灌溉(极少数旱年除外)。
  (Ⅱ)盆地河槽轻旱区,该区出现干旱风险度一般,本区包括运城盆地、汾河流域、中条山南黄河沿岸小盆地及部分丘陵地带。该区轻旱频率10~60%,重旱频率在0-30%之间,生长季内每亩缺水133~273立方米。
  (Ⅲ)峨嵋岭前沿重旱区,该区出现干旱风险度最高,本区含峨嵋台地的南沿和鸣条岗的一部分。该区轻旱率>60%,重旱率>30%,每亩缺水>273立方米。这里干旱频次最多,旱情最重。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