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运城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二、农业灌溉工程
  “十一五”期间,各类农业灌溉工程建设总投资31524.7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13998万元,国债转贷资金500万元,省财政11577万元,自筹5449万元。新增灌溉面积16.0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2.52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9.02万亩。
  四大灌区节水续建配套工程:禹门口、尊村、夹马口、大禹渡四大灌区节水续建项目总投资1912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2740万元,省配套6353万元,市县配套32万元,新增灌溉面积8.4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9.17万亩。
  大中型灌区省管农水工程:省财政投资2350万元,主要用于支、斗渠道防渗、设备大修,发展节水灌溉面积6.4万亩。
  井灌区节水园区:全市共建设节水园区28处,节水示范项目9处,集雨灌溉4处。总投资8522.78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040万元,省、市、县各级财政资金2033.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5449.28万元,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2.36万亩。
  三、农村饮水安全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建成了2542处农村饮水工程,解决了全市4985个自然村,237.39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总投资10亿元,其中省级以上投资5.7亿元,市县配套及乡村自筹4.3亿元。在各类工程中,集中供水工程297处,解决了2740个自然村162.7万人(其中引用地表水的有36处,解决了308个自然村6.87万人);单村打井工程1983处,解决了1983个自然村67.5万人;引用小泉水工程251处,解决了251个自然村7万人;旱井集雨工程11处,解决了11个自然村0.18万人。这些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供水设施,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稳定了农村安定祥和的大好局面,降低了地方病和突发病的发生率。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有力促进了我市农村经济发展,为我市农村安定、团结、和谐的环境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四、水保淤地坝
  “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建成水保淤地坝37座,形成总库容1580.97万m3,拦泥库容890.72m3,总投资2523.87万元。
  五、汾河下游防洪工程
  “十一五”期间,汾河下游防洪工程共建设达标堤防83km,其中新建堤防29.3km,加高培厚堤防53.7km;笼石贴坡及险工护岸11.3km;新修磨盘坝10座,加固磨盘坝28座;修复丁坝45条,泥结石硬化堤顶路面83km等。累计完成各类投资25436.64万元,其中省级投资23540.02万元,市、县配套1896.62万元。目前汾河运城段大部分防洪标准已由过去不足5年一遇提高到10年一遇,83km新建堤防已达到20年一遇,对沿河四县(市)的防洪保安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第三节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水利解决的突出问题


  “十一五”以来,我市的水利事业快速发展,水利工程在防洪抗旱减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工业及城乡用水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气候条件的变化,我市的水利工程现状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环境恶化、旱涝灾害频繁已成为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运城市人口总数占全省的14.6%,耕地面积占全省的13.3%,水资源总量占全省的10.7%,是我省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组合较不平衡的地区之一。全市多年平均产水模数为9.37m3/km2,人口密度为339人/ km2,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别为267m3和153 m3,远远低于全省及全国平均水平。
  近年来,水资源量呈衰减趋势,然而在水资源量减少的同时,需水量却不断增加,供需矛盾日趋尖锐。为了满足用水需求,不得不长时间大量超采地下水,2004以来,年平均超采地下水1.5亿m3,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以1.5m的速度下降。尽管如此,仍远远不能满足用水需求。
  预计到2015年我市的用水量将达到17.6亿m3,而境内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仅有8.1亿m3,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供水能力不足,水资源浪费严重
  一是引水枢纽工程设施陈旧。全市32处大中型灌区,大部分兴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距今已四五十年,设备超期服役、带病运行,事故率高,效率低,达不到设计供水能力。
  二是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低。目前,大中型灌区、井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别为只有0.43和0.50,主要原因为灌溉渠系工程配套差,渗漏严重。据统计32处大中型灌区固定渠道衬砌率仅42.2%;小型农水工程渠道防渗更差,水量损失大。
  三、水生态环境恶化
  长期以来,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大超出了当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导致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水环境恶化。
  一是盆地平原区地下水超采严重,不良环境地质问题进一步加剧。从二次水资源评价结果显示,我市涑水盆地和汾、浍谷地已经处于严重的超采状态,汾、浍谷地地下水利用率为176.0%,涑水盆地地下水利用率为209.5%。实测严重超采区地下水位年平均下降2.0m。由于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浅井大面积报废,深层承压水水头不断下降,导致水井报废、提水费用增高。另一方面,由于高强度、大面积地下水超采,使相互依赖的地面水、浅层地下水失去依托,部分区域浅层地下水已基本干涸,从而导致了伍姓湖湿地面积不断退化、古堆泉流量锐减、涑水盆地边沿出现地裂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二是地表水体遭受污染,地下水质不断恶化。涑水盆地由于地质构造原因,天然地下水质较差。随着工业企业的迅速发展,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剧增,大量超标污水肆意排入河道、水库,使水体渐渐失去可利用的资源价值。汾河有害物质严重超标,涑水河、姚暹渠已成为排污河。严重污染的地表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地下水,使一些地区地下水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出现水质性缺水。
  三是水土流失没有得到有效遏止。运城市地貌多样,地形复杂,自然植被稀少,降水年际年内分布不均,汛期降水集中,自然水土流失严重。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人为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目前仅治理了50.6%,水土流失问题没有得到有效遏止。
  四、防洪体系薄弱
  一是工程防洪能力不足。目前,我市境内主要河流和水库的防洪标准低、防洪能力不够。另外,全市73座病险水库未得到整治,防汛隐患突出,防洪工程体系亟待完善。
  二是山洪灾害防御体系薄弱。每年因山洪、滑坡等灾害造成的损失较大,且大多发生在边远山区,交通、通讯不便,灾害预测预报预警工作薄弱,灾后救助工作难度大,群众防灾意识淡薄,防灾减灾能力脆弱。
  三是防灾减灾资金投入不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对防洪减灾要求越来越高,各项基础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深入,而各级防汛资金投入没有随之增加,投入严重不足。
  四是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滞后。我市大部分城镇没有形成完整的防洪排涝体系,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市防洪排水问题更加突出。

第三章 “十二五”水利发展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二五”水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提升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为目标,以解决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与水环境恶化、洪涝灾害威胁三大问题和强化水资源管理为重点,妥善处理经济发展用水与生态环境用水的关系,推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统一管理,推动水利的发展与改革,促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共建共享,把解决民生水利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水利问题作为水利工作的优先领域,保障水利建设和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
  二是坚持人水和谐,促进可持续发展,把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水资源开发利用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既要防止洪水对人类的危害,也要规范人类活动,给洪水留有出路;既要满足人类的合理需求,也要满足维护河湖健康的基本需求;既要加强对重点流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又要注重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