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运城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根据2005年7月审查通过的《运城市第二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我市天然水资源总量为133362万m3/年,其中河川径流量为58690万m3/年,地下水资源量为103284万m3/年,二者重复量为28612万m3/年。降水量与第一次水资源评价相比,由592.5mm减小为572.5mm,减少3.38%,水资源总量减少了7.96%。
  全市水资源可利用量为80961万m3,其中地表水可利用量24444万m3,地下水可利用量66178万m3,二者重复量为9661万m3。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据统计,近五年,全市年平均水资源利用总量为106795万m3,其中地表水资源年均利用量26177万m3(提引黄河水16956万m3,汾河水913万m3,利用本地地表水8308万m3),占全市总用水量的24.5%。地下水年均利用量为80618万m3,占全市总用水量的75.5%,远高于全省58%的平均水平,开发利用程度全省最高,地下水开采主要集中在涑水盆地、汾浍谷地、黄河谷地、峨嵋台塬等平原区,平原区地下水年平均开采量为73157.33万m3,占地下水年均总开采量的90.7%。
  2010年全市不同水源水资源利用总量93138.7万m3,其中地表水31348.3万m3,占33.7%;地下水61790.4万m3,占66.3%。在总用水量中农业用水72395万m3,占77.7%;工业用水12336万m3,占13.3%;生活用水8410.7万m3,占9%。

第三节 水利发展现状

  一、兴水战略
  2007年山西省委、省政府以晋发(2007)14号文作出了《关于加强水利建设实施兴水战略的决定》。为有效缓解我市水资源短缺的状况,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市政府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大力加强水利建设,实施以应急水源工程建设为龙头的农田水利灌溉、水土保持淤地坝、农村饮水安全、城乡节水、地下水及水源地保护等六大水利工程建设。
  二、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设情况
  1、防洪
  运城市的防汛重点主要是4河4库1池1区和6座城市,具体为黄河、汾河、涑水河、姚暹渠4条河流;吕庄、上马、中留、后河4座中型水库;运城盐池;苦池蓄滞洪区;运城中心城市、新绛、稷山、河津、夏县、垣曲6座城市。此外还有96座小型水库、23条流域面积100km2以上的河流和215条边山峪口沟道,防汛范围广、战线长,任务艰巨,是全省防汛重点地区之一。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市水务系统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抗大洪”,积极争取项目投资,加大防洪工程建设力度,主要完成了河道整治、清淤清障、水毁修复、生物防护等工程建设任务,使防洪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截止目前,黄河、汾河堤防累计建成266.5km。黄河小北干流山西一岸共修建防洪工程23处,全长81.638km,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防洪体系。工程建设基本理顺和控导了该段河势,保护了沿河滩地,改善了电灌站引水条件,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汾河下游防洪工程已建设达标堤防83km,涑水河临猗段22km进行了清淤整修加固,达到了20年一遇的设防标准。姚暹渠城区段完成改造2.7km,成为运城市区一道风景线,其上、下游段改造的可研报告已上报省厅。上马、吕庄、中留3座中型水库摘掉了“病险帽”,全部达到设防标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正在进行,预计到2012全部完成。
  2、抗旱
  干旱灾害是运城市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为有效减少旱灾给全市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多年来运城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建设了一大批抗旱设施。到2010年底,全市共建成蓄水工程732座,供水能力为3090万m3;引水工程628处,引水工程供水能力为7107万m3。提水工程1178处,提水规模为184m3/s;全市共有机井29147眼,供水量79388万m3;有旱井52368眼,设计容量为330.9万m3。全市各级抗旱服务组织共有人员1042人,抗旱设备固定资产1172.69万元。已建成土壤墒情站8个,蒸发站2个。
  三、农业灌溉工程情况
  截止2010年底,全市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28903处,其中水库100座,万亩以上泵站20处,万亩以上自流灌区12处,小型水利设施2193处,机电井26578眼,年供水量10.7亿m3。全市有效灌溉面积496.07万亩,加上正在实施的北赵引黄和夹马口北扩的91.6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87.72万亩。
  全市万亩以上灌区有效灌溉面积400.68万亩,其中:引黄灌溉面积338.55万亩。万亩以上灌区共有干、支渠总长3734.1km,已防渗3129km,防渗完好长度 1739.14km,设计建筑物46460处,实有建筑物28223处,完好建筑物17284处。共有斗、农固定渠道总长15901.8km,已防渗4226.56km,防渗完好长度 2345.9km,设计建筑物89067处,实有建筑物39637处,完好建筑物31935处。设计量水设施6124处,实有量水设施3219处。节水灌溉面积69.55万亩。渠系水利用率0.58,田间水利用率0.80,灌溉水利用率0.46,粮食水分生产率0.9kg/m3。
  全市井灌区共有机井16495眼,有效灌溉面积170.76万亩。
  全市小型水利工程有效灌溉面积16.5万亩,其中有雨水集蓄利用工程46000处,总容积230万m3,年平均蓄水4.6次,累计蓄水量200万m3左右,实际灌溉用水量190万m3,灌溉面积1.5万亩。
  四、农村饮水安全情况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群众的饮水不安全问题,继农村饮水解困之后,各级政府投入巨资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从2005至2010年,全市共建成农村饮水工程2542处,总投资10亿元。集中供水工程297处,单村打井工程1983处,引用小泉水工程251处,旱井集雨工程11处,共解决了全市4985个自然村,237.39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这些工程极大的改善了农村供水设施,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稳定了农村安定祥和的大好局面,降低了地方病和突发病的发生率。
  五、节水型社会建设
  根据《山西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要求,近年来,我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总投资为1320万元,其中:省投资660万元,市县配套660万元。在农业灌溉方面,根据作物的不同类型,发展了涌泉灌、滴灌、管灌及渠道防渗等几种节水模式。截止2010年底,全市共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05.7万亩,其中喷灌26.63万亩,微灌15.9万亩,管灌222.29万亩,渠道防渗40.89万亩。盐湖区作为全省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试点,初步完成了用水定额调查测算,监控中心建设,十个监测点监测设备的安装,在陶村镇、冯村乡等乡镇安装了250套机井用水计量远程监控设备,对该区域的用水实施计量监控。
  六、水土流失及治理情况
  1、水土流失现状
  运城市地貌多样,地形复杂,自然植被稀少,降水年际年内分布不均,汛期降水集中,自然水土流失严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共1252.8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60%。
  全市地表径流总计5.8亿m3。由于降水多集中在6~9月,基流量仅有0.33亿m3。全市以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为主,风力侵蚀仅发生在黄河滩等局部地带。全市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802t/km2,每年土壤侵蚀总量为5412.5万t,地表土平均每年损失厚度1.6mm。
  2、水土保持现状
  近年来,水保生态建设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重点抓了精品小流域、骨干坝、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中央扩大内需水土保持项目、巩固退耕还林水土保持项目、汾河两岸调蓄淤地坝等重点工程,截止2010年底,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683.65万亩,占总流失面积的55%。其中基本农田263.40万亩(其中:水平梯田104.92万亩,沟坝地14.4万亩,滩地14.14万亩,旱平垣地129.94万亩);封山育林面积达到81.13万亩;营造水保林322.48万亩;种草16.64万亩。在小流域建设上,先后实施了稷山水峪沟项目、永济韩阳农发水保项目等5个精品小流域;在骨干坝工程建设上,累计完成淤地坝397座(其中骨干坝68座,中小型坝329座),形成总库容5005.4万m3,拦泥库容3205.3m3。
  七、水产养殖情况
  近年来全市渔业生产稳步发展,永济、芮城的连片池塘,小浪底水库网箱养殖及盐湖、芮城的湖泊养殖,成为运城渔业生产的主力军。运城市水产试验场、永济市淡水良种场、新绛县无公害罗非鱼基地都为渔业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永济、垣曲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的建设,为渔业生产健康发展提供了保证。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