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加快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2~3个国家级中心渔港建设,开工建设一级渔港2~3个、二级渔港2个。加快鱼池的更新改造,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渔业生产能力和效益。到2015年,水产品总量达到90万吨,其中海水养殖总量超过40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350亿元,70%以上的养殖面积亩效益在3000元以上。加大渔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渔业科技进步在全市渔业发展中的贡献份额,到“十二五”期末,渔业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
(三)农业产业集聚提档升级。围绕培育农业区域主导产业、壮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农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发展。推进南通江海台湾农民创业园、苏台(海安)农业合作创业园和一批省级农产品示范基地(区)建设,高起点发展以通州区为主体的市区现代农业,着力构建都市生态农业圈。按照省政府关于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部署要求,每个县(市)、区都要建设1~2个重点农业园区。到2015年,全市要建成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0个。到2015年,形成年产值100亿元的优势产业6个,年产值30亿元以上的特色产业10个。到2015年,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80%,高效农业面积、设施农业占比分别达到55%、15%,其中:蔬菜占农作物面积25%以上,50%以上的蔬菜供应长三角大中城市。初步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生态化利用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格局。水产养殖亩效益在3000元的养殖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达到70%以上。
(四)农民组织程度逐步提高。大力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利益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对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着力发展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努力形成大产业、大园区、大龙头、大联社、大基地、大市场支撑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到2015年,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达到50家,其中:年销售10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家,年销售5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家,年销售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0家。到2015年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500家以上,80%以上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入社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例达到70%,省级“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00家以上,培育年销售超千万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以上,年销售超5000万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10家以上。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达到75%。
(五)农业物质装备显著增强。按照“稳固高产田、提升中产田、消灭低产田”的思路,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平整土地、完善田间排灌设施和机耕路桥,配合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深耕深松等农艺措施,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增强技术承载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方便农机作业,粮田达到高产稳产要求。“十二五”期间,新增高标准农田100万亩。以农村河道疏浚、灌区节水改造、圩区治理、农村小型泵站改造为重点,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到2015年,旱涝保收田面积率达到72%以上。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农机化发展水平进入高级阶段。到2015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50万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其中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85%以上,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达90%以上,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55%,农机合作社机械化作业覆盖面达65%,初步形成农、林、牧、渔生产机械化协调发展的新格局,部分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二、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加快建设“民富、村美、风气好”的新农村。到2015年全市基本建立起城乡统筹的规划制度、产业发展制度、劳动力就业创业制度、新型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财政合理分配制度,初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体目标:
(一)提升农村城市化水平。以县域为空间单元,以县城为中心、中心镇为支点,统筹城乡规划编制,合理规划城乡建设、现代农业、工业发展、生态保护等各类空间,调整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科学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确定规划目标和各项用地指标,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拓展。强化城镇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明确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资源向农村延伸的内容、时序和水平。强化“新市镇”理念,完善城镇功能,改善公共服务,提升小城镇的承载力和吸引力,鼓励农民进入集中居住区、弃宅进城进镇。深化户籍、社保、教育、医疗等方面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民转变为市民。到201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5%。
(二)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加快城市道路、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交通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县道达标工程,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促进农村公路向集中居住点延伸。加快改造农村公路桥梁,逐步消除农村公路危桥。推进城乡客运场站资源共享,重点支持镇--村公交发展,逐步实现农村客运公交化。“十二五”期间,县道二级以上公路比例达到60%。围绕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目标,拓宽完善通行政村公路,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的通行能力,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到100%。重点推进农村集中居住点公路建设,新改建、拓宽农村公路2000公里,改造农村公路桥梁800座。
环保设施建设:完善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强农村环保队伍建设,推动城市环保机构监管工作向农村延伸。到2015年,全市建立起完善的农村环境监管机制与监测体系。建立“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县市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管理模式,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10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对城镇周边的村庄,就近纳入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管网,由城镇统一处理。对靠近工厂或工业园区的村庄,纳入工厂或工业园区的污水处理网络。对规划保留的农村居民点,推广经济合理、运行稳定、维护简便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