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主要任务
第七节 基础教育
一、实施学前教育提升工程。巩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扩大学前教育优质资源,全面提高学前教育保障水平和保教质量。每个乡镇至少办一所达省优标准的公办中心幼儿园,村级幼儿园都建成合格园。在全市建立起布局合理、充满活力、质量优良、人民满意的学前三年教育体系。办园行为进一步规范,教师、保育员、保健人员等各类人员全部持证上岗。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指导服务取得新进展,学龄前儿童家长和看护人普遍受到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辅导。至2015年,省优质幼儿园比例达80%。
二、促进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建立稳定规范的义务教育入学保障制度,全面落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同城待遇,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99.8%以上。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核心,优化调整学校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发展差距,所有县(市、区)全部建成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加快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到2015年全市80%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现代化学校建设标准。
三、推动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普及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初中毕业升学率稳定在99%以上。所有普通高中达到省三星级高中办学标准,50%以上的普通高中达四星级标准。推进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逐步形成若干区域合作、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教育教学集团,实现普通高中教育的优质均衡。加快普通高中特色化建设,建成10所以上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的特色高中。进一步提高内地西藏校(班)的教育质量。
四、保障特殊教育健康发展。特殊教育学校开设学前班,鼓励举办0~3岁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训练机构。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至2015年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8%以上。发挥南通市特殊教育中心的骨干作用,办好高中阶段特殊教育。
五、提升区域素质教育工作特色。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40%以上的学校建成市级以上和谐校园;建立德育干部、班主任的三级培训制度,其中市级以上培训每年达到200人次;启动和实施县、市两级德育研究基地学校建设,其中市级基地达到10所。构建南通特色的课程体系,建立与国家课程相互补充的德育活动课程、体育艺术2+1项目活动课程、科技活动课程、学科类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五大活动课程系列。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体育、艺术“2+1”工程,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实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程;加强艺术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学校卫生工作,建立健全以学校卫生保健机构为核心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以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社区、示范乡镇、示范学校、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创建为抓手,提升全民语言文字素质。
六、完善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优化教育教学方式,加强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教学工作指导,加强教学全程管理,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有效教学”实施水平。建立区域科研合作共享机制和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充分发挥教科研共享平台研究、示范和辐射功能。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管理、学业质量评价制度。率先完成“以县为主”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作;大力提高对农村中小学及薄弱学校质量建设的支持服务水平,实施好送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和城乡学校办学联合体的建设工作。
七、科学规划基础教育布局。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未来人口变动情况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形成与城镇化建设、产业发展、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学校布局。到2015年,全市小学调整到310所,初中调整到145所,普通高中调整到50所。完善新城区和北城区的普通高中布局,全面协调普通高中规模与质量效益。探索建立全面育人、多元发展与提高质量相结合的小班化教育方式,有条件的地区小学、初中、普通高中班额分别控制到35人、40人、45人以下。
第八节 职业教育
一、实施“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创建工程。按照“统筹机制健全、管理体制完善、布局整体优化、办学充满活力、专业具有特色、教学改革深化、产教结合紧密、经费保障有力、师资水平较高、质量整体提升”的建设标准,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推进力度,3个县(市、区)创建成“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
二、实施“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工程”。结合我市产业结构布局特点,重点扶持一批办学条件较好、专业结构合理、办学质量较高的学校,分层次建设国家级、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选择产学结合紧密、符合我市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建成10所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其中5所达到国家级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标准。
三、推进“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工程”。骨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全部达到省级示范专业建设A级标准,建成机电、船舶修造、纺织服装等3大公共实训中心;建成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6个,建成国家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2个。
四、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加强师资、教学设备、实训基地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建立以专业为纽带、以高等职业学校和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的若干职业教育集团。完成体臣卫校迁建,推进旅游职中迁建、商贸学校新校区二期、海门职教中心整体搬迁等项目,实现职业教育集约发展和资源共享。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调整至22所左右。市区完善崇川区、港闸区、市开发区三大版块,重点建设高职、中职教育组团。有条件的县(市)在职教中心基础上建成一所高等职业学校或一个职教园区,形成“主、辅、特”结合格局。建成1~2所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