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主要措施
(一)加大组织力度,增强创牌意识。进一步完善各级名牌战略推进组织机构,制定名牌培育发展规划,组织实施名牌培育、评价、宣传和保护工作。充分发挥市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的组织协调和指导作用,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同推进品牌打造。进一步深化对名牌经济的认识,把名牌战略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摸清和分析本地区名牌发展的现状,制定名牌培育发展计划,落实推进措施,并与重点创牌企业结对扶持,为创牌企业创造良好的条件。进一步增强创牌主体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意识,把实施名牌战略作为企业产品转型升级,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企业形象的重要抓手,积极推进实施。
(二)夯实质量基础,提升综合素质。指导和督促创牌企业全面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质量人才队伍。要以争创“市长质量奖”为动力,全面建立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争创省质量奖15个,70%以上的企业通过ISO9000、ISO14000、OHSAS18000等体系认证,推进企业质量创新,创建“现场管理良好行为企业”。积极争创技术标准话语权,争取1~2个企业承担国家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分委员会或工作组,20%的企业参与产品标准的制修订,品牌产品100%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标准组织生产。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完善能源监测手段。加强名牌企业文化建设,建立质量信用体系,强化质量主体责任,100%达到A级省质量信用企业。
(三)优化资源配置,拉长名牌产业链。抓住沿海沿江开发战略实施的机遇,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船舶及重装备制造业、新能源及其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的名牌产品,打造百亿级的名牌企业2~3个。壮大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机械产业的名牌产品,形成50亿级的名牌企业20个;调整和提升纺织服装家纺业、轻工业、建材冶金的名牌产品,形成10亿级的名牌企业10个。以品牌产品为主导,以产业为纽带,以配套促集聚,加强资源整合,强化上下游产品的链接,形成关联度较紧密的名牌产业链,重点培育棉纺织印染、家纺、茧丝绸、船舶制造及配套、风力、光伏电池等名牌产业。
(四)强化扶持创新,增强发展后劲。加快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设博士后(院士)工作站、技术研发中心,加强与国内重点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和造就一批复合型人才。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全面打造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检测装备能力和水平,重点推进钢丝绳产品、电动工具、中小电机产品、锻压机械产品、标准紧固件、家纺产品等国家、省级检测机构的建设。加大名牌产品研发费用的投入,重点围绕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工程资源综合利用、高效节能、环境保护等重点技术领域,创立一批高新技术名牌产品,营造新的发展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