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2012年河南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
(豫政办〔2012〕3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省发展改革委制定的《2012年河南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三月八日
2012年河南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
(省发展改革委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三日)
为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明确年度工作任务,增创优势,扩大效果,进一步强化综合载体的支撑能力,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把握机遇、持续求进、务实发展、积极作为”的要求,坚持把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中心工作和综合性举措,紧紧围绕“四集一转”(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向城镇转移),以提升发展水平为主线,突出“四个强化、两个完善”(强化产业集群培育、强化服务功能提升、强化节约集约发展、强化统筹综合协调和完善支持政策、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四平台、一循环”建设(土地整理平台、资金融通平台、人力资源平台、技术创新平台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各地着力破解“短板”、破解制约、提高质量、提高效率,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再上新台阶,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二)主要目标。主导产业规模快速壮大,集群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支撑配套能力不断增强,产城互动发展加快推进。
---带动效应更加凸显。力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万亿元,同比增长40%,占全省的比重超过45%;引进省外资金340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占全省的比重超过6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收入2.7万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占全省的比重超过40%;从业人员超过280万人,新增40万人以上。
---集群规模不断壮大。形成1个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6个超过500亿元、100个超过100亿元的产业集聚区,其中主导产业集群规模超过1000亿元的1个、超过500亿元的4个、超过100亿元的30个左右。
---集约水平明显提升。投资强度和产出强度进一步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单位产值能耗下降3.5个百分点。
---集合构建全面推进。加快建设综合服务、技能培训、检验检测、仓储物流等公共服务设施,推动金融、邮政、公交等城市服务向产业集聚区延伸覆盖,综合配套能力显著增强。
二、重点任务
(一)强化主导产业集群培育。推动各产业集聚区集中要素资源,突出发展一个主导产业,完善支撑条件,强化针对性招商引资,推动产业链纵向链接、侧向配套,迅速做大产业规模,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1.壮大主导产业规模。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动,加快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项目建设。将投资5亿元以上主导产业项目纳入省重点项目管理范围,将投资2亿元以上和1亿元以上项目分别纳入省辖市、县(市)重点项目管理范围,优先配置要素资源,强化跟踪协调服务,力争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00个、投产600个,带动全省产业集聚区完成工业投资7500亿元。省有关部门争取的国家产业发展资金和省工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化、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发展等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项目。
2.实施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围绕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四大战略先导产业发展重点,优先支持80个产业集聚区加快壮大集群规模,提升集群发展水平。在汽车及零部件、电子、装备制造、食品、轻工、纺织服装、新型建材等转移趋势明显领域,重点支持60个产业集聚区大力引进行业优势品牌和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集群品牌。在有色、化工、钢铁等资源优势突出的领域,重点支持10个产业集聚区依托骨干企业,积极引进下游加工和关联配套企业,弥补“短板”,完善链条,推动产业精深化发展。在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领域,选择10个左右产业基础较好、研发创新能力较强的产业集聚区,以“区中园”模式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园,加快产业化步伐,促进先导产业规模化发展。
3.围绕主导产业“招大引强”。围绕做大主导产业、培育产业集群,大力开展针对性招商引资活动。推动各地按照强化优势、弥补“短板”的要求,进一步细分行业领域,瞄准重点区域和龙头企业,找准战略结合点,加强谋划包装,力争每个产业集聚区新引进1个以上行业龙头企业或投资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将产业集聚区投资10亿元以上或重大行业龙头企业的签约项目作为省重大招商项目进行管理,实行“一对一”工作机制,组成专门工作小组,建立专业招商团队,明确责任目标,确保项目顺利落地。开展签约项目大回访活动,对投资10亿元以上的签约项目,按季度进行督查通报,提高招商引资实效。
(二)全面提升综合配套能力。重点推动污水集中处理、集中供热、综合性服务中心、公共服务平台等配套设施建设,促进功能集合构建。进一步完善外联道路和电网设施,提升快速通行和供电保障能力。
1.技术创新平台。依托产业集聚区骨干企业,新建30个以上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重点实验室。
2.配套服务设施。完善促进集群发展的生产性公共服务平台,运用省相关专项资金,重点推进50个检验检测中心、60个仓储物流项目建设。积极引进民营资本,新建60个综合服务中心,为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就近提供金融、会计、法律、咨询、设计等中介服务和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医疗保健等后勤服务。
3.环保设施。优先将产业集聚区骨干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列入省、省辖市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计划,积极争取国家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资金,充分利用省节能减排资金,支持5个以冶金、化工、食品、建材为主导产业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集中使用生态补偿、减排、城市建设、部分土地出让收益等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支持资金,加快推进100个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项目建设,力争建成投产25个,新增40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100个以上产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加强主要污染物实时监测监控,重点在以化工、冶炼、建材为主导产业的产业集聚区新建30个空气自动监测站。因地制宜推进集中供热设施建设,采取增加发电计划、争取国家燃煤电厂综合技术改造资金等措施,鼓励距产业集聚区较近的电厂进行热电联产改造;支持热负荷达到130吨/小时、年利用超过4000小时的产业集聚区新建背压机组,推动热负荷不足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型集中供热锅炉。力争新开工集中供热工程3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