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强化用能大户和重点耗能产品的节能监控管理实施信息技术与传统节能技术融合工程,加强用能大户、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耗能产品的动态监控,强化预测预警,保障工业领域用能总量的有效控制和能效水平的持续提升。
(1)强化用能大户和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管理。实施“5+10+50”能源管理工程,即重点推进宝钢、华谊集团等5家企业建立能源管理控制中心,推进10家企业建立可视化监控系统试点,实施50家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在线监控,加强用能大户和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运行动态监控。鼓励重点用能单位运用信息技术和手段,加强生产过程能源消耗和能效水平的监测和精细化管理。
(2)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及能效的预测预警。依托工业节能监控平台,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主要耗能设备、工艺系统的能效监测,并探索开展能耗、能效的预测预警,着重强化对本市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工业重点用能单位的能耗及能效监测和预测预警,切实保障工业能源消耗总量控制及能效提高目标的完成。
(3)建立重点耗能产品的能效监控体系。针对钢铁、石化、化工、电力、水泥等高耗能行业,探索建立行业主要产品单耗、重点装备、重点设备的能效水平监控体系,保障本市工业重点耗能产品考核指标的有效实现。
3.控制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
工业过程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控制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组成部分。针对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工业行业,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研究落实控制措施。
(1)摸清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情况。针对钢铁、水泥、半导体、硝酸、甲醇、二氯乙烷、氯乙烯、碳黑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工业产品生产,分析目前活动水平数据及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核算各行业工业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2)控制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在钢铁行业中,鼓励采用以废钢为原料的短流程工艺。在水泥生产中,研究利用电石渣、脱硫石膏、粉煤灰等固体工业废渣和非碳酸盐原料替代传统石灰石原料,发展新型低碳水泥。对半导体、硝酸、甲醇、二氯乙烷、氯乙烯、碳黑等重点行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采用控排技术,实施一批控排示范工程,减少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
(三)加快推进交通节能低碳发展
交通是本市用能增长最快的领域,也是工作基础和力量相对薄弱、节能难度较大的领域。“十二五”时期,本市将大力推动倡导公交优先和低碳出行,加快推进交通方式集约化和交通管理智能化,实施交通设施节能技改,遏制用能快速增长势头,不断提升交通领域能效水平。
1.大力落实公交优先和低碳出行
进一步加大对公交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换乘设施规划建设,显著提高公交准点率、吸引力和服务水平,引导市民选择合理的出行方式。到2015年,中心城区公交出行占使用交通工具出行的比重提高至50%,轨道交通客运量占公共交通客运量的比重达到50%。
(1)发展低碳公共交通。大力推进以轨道交通和换乘枢纽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建设公交专用道及相关配套道路,解决“最后一公里”交通难题。确保公交汽电车路权使用优先,并大力发展微循环交通网络,有效提升居民城市公交分担率。至“十二五”期末,形成轨道运营线路600公里以上、公交专用道250-300公里。落实执行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限值核查制度,提高新投放车辆能源利用水平。研究制订公共汽电车、出租车和营运船舶能耗标准。推进公共汽电车、出租车和营运船舶燃料消耗准入与低能效、高排放车辆(船舶)退出试点。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运营车船,鼓励老旧车船提前报废更新。
(2)提倡低碳出行。在继续通过牌照拍卖政策控制私人汽车增长幅度的同时,研究实行道路拥挤收费、区域化差别化停车收费、合乘车道等引导居民减少汽车使用的政策。推进和鼓励慢行交通系统的发展,扩大公共自行车租赁的使用范围,形成更密集的自行车租赁点连锁网络。整合交通出行信息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话、电视网络、广播电台、移动媒体等信息服务手段,建立统一的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平台。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力争到2015年出租车电调率由3.0%增加至3.5%。
2.促进对外交通低碳化发展
根据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城市功能定位,积极应对航空等行业国际低碳新规则和新要求,大力发展集约化交通,优化国际航运中心集疏运体系,实施综合物流畅通工程,降低能耗和碳排放水平。
(1)积极应对国际航空等领域碳配额和交易的冲击。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协调下,加快研究国际航空、海运领域实施强制碳配额和交易对本市主要航空、海运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开展主要航空、海运企业碳排放状况的核算,推广应用能效管理系统,探索应用生物质燃料,积极采取控排措施,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2)优化国际航运中心物流系统。进一步优化交通运输方式和集疏运系统,大力发展水水中转与海铁联运,继续推进内河高等级航道和集装箱港区建设,争取实现集装箱水水中转比重增加到45%。加强铁路集装箱的运输能力,力争实现2015年集装箱铁路集疏运比重突破1%。开展公路甩挂运输试点示范,提高货运实载率。实施综合物流畅通工程,推进综合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研究推广港口能源管理信息系统、集装箱码头集卡全场智能调控系统和智能化数字港口管理等技术,推进建设长三角港口群物流综合信息共享机制。
(3)推进对外交通低碳化。结合空港枢纽设施完善和浦东铁路的建设,加大轨道交通网与铁路网、城市公交与铁路等对外交通枢纽的整合力度,进一步优化城市公交客运枢纽站点的布局,加强城市公交与航空、铁路等大型客运枢纽的衔接。
3.实施交通设施和运输工具节能技改
积极开展交通设施和运输工具节能改造,推广使用节能低碳运输工具,提升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效水平。
(1)推进交通设施节能技改。抓好机场、港口和轨道交通车站等交通基础设施的节能低碳工作。浦东国际机场和虹桥国际机场建设向所有停靠机场的飞机提供桥载电源的系统和设施,推广使用桥载电源,减少航空煤油使用量,并开展空调系统、照明等节能改造,使其能耗水平稳步下降。搭建航港岸电使用的工作平台,扩大船舶靠港使用岸电,推动上海港100%实现港口轮胎式集装箱门式起重机(RTG)“油改电”。到2015年,完成60座轨道交通车站电机系统变频调速、智能化控制技术的改造。
(2)推进交通运输工具节能技改。鼓励航空企业实施加装翼梢小翼等技改项目,鼓励航运企业实施船舶主机滑阀式油头技术改造等技改项目。推进铁路电气化改造,提高电力机车牵引工作量比重,力争形成年节约15万吨标准煤的能力。推广使用轨道交通列车变频空调、定额空调新风门调节等节能新技术。积极推广高效照明产品在公交、轨道车辆上的应用,努力实现行业全覆盖。
(3)推广使用节能车辆。推进千辆级节能与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示范运行,有序推进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同步落实相关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扩大公交车及货运车辆的乳化柴油试点规模,建立和完善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限值核查制度,严格限制高能耗车辆进入营运市场。
(四)推广绿色低碳建筑
建筑是本市用能刚性较快增长的领域,用能比重持续提高,目前占全市用能已超过20%。除了用能主体的行为节能和管理节能外,提高建筑物本身的能效水平是提高建筑能效的关键支撑和重要方面。
“十二五”本市将进一步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并加强监管,全面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建筑。
1.大力发展低碳建筑
实施更高建筑节能标准,加大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的应用力度,有效控制全市建筑单位面积能耗水平。试点开展建筑碳排放核算应用示范,采取节能控排措施,大力发展低碳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