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的通知

  8.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工程
  以服务对象生命周期、活动特点为主线,加强主要业务信息资源梳理,规划信息服务的内容、手段、方式,确定共享信息的范围、内容、来源、更新要求和使用权限,建立信息采集、动态更新、普遍共享机制,推动基础信息资源共享。加快建设省级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围绕地理、人口、法人、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立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省级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根据省级部门关键业务信息化发展需要,集约建设共享机房。以服务部门和基层应用为重点,推动财政管理、综合治税、城乡规划、城市管理、应急指挥、信用监管、社会保障、劳动就业、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环境保护、社会矛盾排解、电子口岸等一批重大业务跨部门、跨地区共享和协同应用。加快省统计数据中心、数字档案馆等资源共享设施建设,实现电子文件形成、办理、归档、利用等关键环节的规范有序管理。鼓励以市、县(市)域为主体建立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公共数据中心,逐步实现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和统一运维管理,加强重点业务部门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政务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建立健全信息资源管理体制,加强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建设,推动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形成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的长效机制。
  依托电子政务网络,逐步整合卫生、水利、气象、地震、国土资源、公安、城乡建设、交通、通信、民政、安监、电监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应急信息资源,为监控重大危险源、事故隐患和灾情疫情提供信息保障,提高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应急事件的预警预防和处置能力。建立应急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提高与应急相关的人力、物力及重要防护目标的空间分布和动态信息的直观性。依托政府门户网站建立应急网站,开展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和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发布。
  深入推进信用服务平台建设,启动企业信用基础数据库二期工程建设,推动省、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不断提高企业信用信息归集水平,形成省、市统一的归集互补、交换共享的企业信用基础数据库,面向行政机关、社会公众、特许征信机构、企业等提供信用信息服务。从保险代理人、会计师等特殊职业和社会重点人群的个人信用着手,推进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建设,逐步覆盖全部人口,开展个人信用信息归集,逐步推行个人信用信息服务。
  文化信息化领域:
  9.网络文化繁荣发展工程
  全面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城乡社区,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加快建设数字电视多媒体信息系统和网上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剧院。鼓励新闻出版企业积极采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的创作、生产与传播模式,通过扶持优秀原创动漫作品和版权创意产品,引导新闻出版企业推进内容形式创新,推动文化产品借助数字出版物和互联网在海内外传播。扎实推进数字出版基地、动漫网络游戏产业基地建设,打造江苏品牌。鼓励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各园区建设数字出版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扬州园区依托现有基础研发制造新型电子纸、电子阅读器,做大做强产业;积极推动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实现存量出版内容数字化,建设全国性数字出版物投送平台,依托优势教育出版资源,推进电子书包研发和应用;促进新华日报报业集团、各市党报集团等挖掘地方资源,通过手机、网络等途径发展电子报纸,支持农家书屋和电子阅报栏建设。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建立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深入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引导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增强维护网络文化环境的责任意识。加强网络文化信息服务业的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严厉打击网络色情、非法出版行为,不断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促进有序健康发展。
  社会信息化领域:
  10.教育资源普遍共享工程
  加强全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和开发利用为重点,深化“金教工程”建设,推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普遍共享,构建全省统一的覆盖学校、社会、家庭教育,面向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加快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
  11.医药卫生信息化工程
  加快各级卫生信息平台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库建设。省辖市和县(市)级建设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面向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基础业务支撑,对居民和患者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建设省级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提供管理和决策服务,支持跨区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卫生、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卫生应急等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公众健康保障能力。推进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应用为重点的医院信息系统规范化建设,实现医疗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提高医疗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发挥大型医院技术优势,推进远程医疗系统建设,重点建设省、市、县级远程医疗会诊中心并实现联网运行,建立城市辐射农村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推动建立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医疗救助信息系统共享机制,实现参保(合)人员跨区域诊疗即时结报。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对重点食品、药品实行全程、可追溯管理。探索建立共享技术规范和运行机制,切实推进医保、医疗、公共卫生、医药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专栏11 远程医疗

远程医疗是利用信息技术远程监视、诊断,甚至进行治疗的技术。相对于传统的寻医问诊,医生可以更及时的到位,病人可以免去病中奔波的辛苦,医疗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利用。

20世纪50年代末,人类开始着手尝试远程医疗技术。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信息技术蓬勃发展,远程医疗开始逐渐实用,但发展空间仍很大。如机器人手术目前仅在病人和医生同处一个病房的情况中使用,未来互联网光纤宽带普及后,有望进行远程机器人手术。

未来10年,远程医疗系统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进行智能决策,而且能通过捕获、分析和调节持续的实时病人数据流。热力和压力传感器将确定病人是坐在椅子上、躺在床上还是在房子里散步;生物传感器将测量心率和体温等生命体征,来自这些传感器的实时数据共同提供一幅病人在室内的位置及其精神状态的清晰图片。一旦人工智能系统检测到一个异常情况,会自动触发应急响应,提醒病人吃饭或吃药;如在一定时间内没有记录任何活动,会自动拨叫急救电话。


  12.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工程
  以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为重点,实施“金保”工程二期项目。全面加快社会保障卡发行进度,拓展应用范围。构建统一、高效、安全的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数据中心及应用支撑平台。加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推进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系统、全省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开发应用,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开发应用,推进劳动关系一体化建设。加强与财政、民政、卫生、教育、公安、残联等部门以及社会服务机构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化应用从省到行政村(社区)的纵向贯通。积极拓展应用范围和服务领域,着力提高普遍服务水平,努力为社会公众服务一生。
  建设全省集中式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业务与公共服务数据统一管理和互联共享;建设统一的省内跨地区以及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之间的信息交换与结算平台,支撑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结算等各项跨地区业务的开展。提升基金网上监管水平,大力推进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及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13.民政服务信息化工程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全省民政社会服务信息化支撑体系,建设包括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法律援助、临时生活救助、孤儿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的社会综合救助服务平台;包括福利机构管理、福利企业管理、福利事业管理、福利彩票管理、慈善事务管理等的社会福利信息平台;包括婚姻登记、收养登记、殡葬、行政区划、社会组织与社会工作者服务与管理等的社会事务信息平台,实现民政信息化网络应用全省贯通。充分利用已有网络资源,立足社区,建设覆盖全省的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和管理系统。以民政业务应用系统和基础数据库为基础,通过互联网、呼叫中心、物联网应用等多种方式,为社会公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搭建民政社会服务信息平台,为社区、社会组织、社会福利机构参与社会管理与服务提供数字化支撑环境,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4.生态与资源环境智能化管理工程
  按照“统一规划部署、分级建设管理”的原则,集成饮用水源水、水环境、空气环境、辐射环境、重点污染源、机动车、危险废物、风险源等八大重点生态环境要素监控系统,建设全省共享的生态环境智能监控平台,建立健全环境监控运行机制,实现省、市、县业务协同和监控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水利智能化建设,提升水土保持、防灾减灾、防汛抗旱和水资源管理水平,推动构建覆盖城乡的智能供水系统。加强国土资源、气象、森林、水资源等环境资源的智能动态监测,提升对污染源控制、生态保护的预警、决策能力。
  15.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共享工程
  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以及综治、维稳、信访等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梳理流程、建立健全业务框架和技术规范,推动以省辖市、县(市)域为主体,构建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基层电子政务、网上办事和社会公共服务进社区、进家庭。
  16.交通运输信息化工程
  加快组织推进智能交通运输关键技术研究与系统建设,重点推进实现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和城市交通跨行业、跨部门的数据交换共享、信息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基于物联网技术,以多式联运、出行服务、应急调度为突破和示范,推动构建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化体系;积极推进跨地区交通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和综合应用,加快实施跨地区公交“一卡通”、“船联网”等工程;积极推进港口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和电子数据交换中心建设,拓展建立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引导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和发展。加快推广智能公交和出租车电召系统、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的建设与规模化应用。

专栏12 智能交通

智能交通系统(ITS)的简称,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实时、准确、高效的新型运输管理系统,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

20世纪80年代末,以欧洲、美国为代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多地引入运输系统。科学家们发现,应用信息通信技术不但有可能解决交通的拥堵,而且对交通安全、交通事故的处理与救援、客货运输管理、高速公路收费系统等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1994年,这些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在法国巴黎聚会,将这些为交通和运输服务的系统定名为“智能交通系统”。

智能交通系统的典型应用有:城市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综合客运枢纽信息化、路网控制引导与出行服务系统、交通排放污染控制系统、电子收费系统、应急管理系统等。应用比较广泛的是智能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和智能线路诱导信息系统。


  17.城市综合管理智能化工程
  推动数字城市建设,促进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全球定位等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的应用,构建涵盖供水、排水、燃气、市政、市容环卫、园林绿化等方面的智能化城市管理综合平台,提高信息化和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统筹规范市政、通信、广电等管线资源的智能化管理。建立和完善社会治安、灾害应急处置等智能信息系统。
  加快建立房地产市场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房地产市场主要数据的自动采集、动态分析和预警预报,为房地产市场趋势分析和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建立全省统一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程动态监管信息平台。推动“智能家庭”、“智能小区”示范工程建设。
  推进城市智能卡跨行业整合应用,促进城市智能卡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城市交通、公共事业、金融支付等方面的一体化应用。稳步推进城市智能卡跨区域互联互通机制。

专栏13 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基础平台,综合建筑装潢、网络通信、信息家电、设备自动化等技术,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集为一体的高效、安全、便利、环保的居住环境。

智能家居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通信、自动控制等技术,将与家庭生活有关的各种应用子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原来静止的家居设备转变为具有“智慧”的工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交换功能,帮助家庭与外部保持信息交流畅通,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增强家庭生活的安全性,并为家庭节省能源费用。与普通家居相比,智能家居不仅具有传统的居住功能,还能提供舒适安全、高效节能、具有高度人性化的生活空间。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