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完善覆盖全市的应急管理平台,实现市级应急平台和各专项应急指挥中心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协同联动。制定应急指挥信息通信和信息安全保障预案,并组织经常性演练,完善突发事件的监测、发布和报告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和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显著增强城市防灾、减灾和救灾能力。
10.进一步提高协同监管能力。
推动建立统一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信息平台,加强与司法机关的信息共享与执法协作,实现执法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政务公开。提高住房城乡建设、银行和税务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水平,健全信息公开与披露制度,完善房地产管理等信息系统,提高对建筑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监管水平。整合工商、税务和质监等领域相关信息资源,强化对食品安全、药品安全、餐饮卫生和农资物流配送的监管。建立和完善互联网文化市场监管系统,增强对互联网等新型传媒的管理能力。完善综合治税信息化,强化税源监控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准确性。建设事故隐患、重大危险源和危险化学品等数据库,提高安全生产监管的信息化水平。
11.加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管理信息化建设。
通过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推进城市人口管理的信息化。促进与就业、人口计生、工商企业登记、地税征管和房屋租赁管理等系统的对接和协同监管,建设全面、准确的人口资源信息库和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实现“人、屋、企”关联动态管理,提高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加强流动人口居住地的管理,加快出租房屋管理和暂住登记等工作的进程,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模式创新提供支撑。
12.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以相关企业信用信息和个人信用信息系统为基础,从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和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入手,建立信用政策法规体系、信用数据技术支撑体系、现代信用服务体系、信用市场监管体系、信用宣传教育体系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快信用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开放,逐步形成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政务信息披露体系和以信用服务中介机构为主体的市场信用服务体系,促进信用产品的推广和信用服务业的发展。
(三)信息化强企。
以激发企业利用信息化进行综合创新的主体意识为目标,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和应用,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加强组织领导,优化企业信息化的基础环境。
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支持建设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的技术支撑体系,支持企业建设和应用辅助决策支持信息系统,推进企业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推动企业产品数据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作用,为企业信息化提供支持和服务。引导企业使用正版软件,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快推进企业数字证书认证工作,促进企业数字证书在企业注册、缴税、银行贷款、财务报表等信用信息的查询以及网上年检、企业网址认证等领域的应用。
2.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促进“两化融合”。
抓好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在传统产业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通过“两化融合”,使制造企业发展成为能提供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持续有效的服务,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使企业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在装备工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铝工业、煤盐联合化工产业、能源工业和食品工业六大战略支撑产业,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四大新兴产业,焦煤集团新材料产业园、风神轮胎产业园等中心城区首批十大工业特色产业园区和县域首批十大特色产业集群的企业中推广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程、计算机辅助工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和柔性制造系统等生产控制技术,实现设计信息化、装备智能化、流程自动化和管理现代化。
鼓励有实力的制造业企业将信息化服务部门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业态,为全行业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撑。在六大战略支撑产业、四大新兴产业中培育一批专门从事制造业信息化服务的企业,促进信息通信技术在这些行业中的广泛应用,使我市支柱行业的制造业企业成为“两化融合”的排头兵。
3.提高企业和行业管理信息化水平。
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等各层次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产品数据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决策支持等信息系统,强化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和库存等环节以及人员、资金、物资、信息和客户资源的管理,促进企业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促进企业资源优化和产业链的合理化,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通过信息化推广应用,提升11个重点工业行业行动计划的行业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和建立公共技术平台等措施,形成一批产品信息化技术含量较高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企业。
4.进一步提升企业产品管理、客户管理信息化水平。
在工业企业推广供应链管理,实现精益生产和精益物流,利用信息化实现工业行业与物流业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引导工业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帮助企业建立与上下游关联企业之间的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实时交流,改善企业经营全过程管理,提高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积极探索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管理,加快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交易系统的对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建立科学高效的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实现客户服务的高效快捷。
5.加强企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
抓好企业信息化建设试点示范工作,走“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企业信息化发展道路。将已制定信息化整体规划,并已在设计制造、过程控制、生产自动化、产品信息化嵌入式改造、企业管理和营销系统等方面的其中一个或几个领域实施信息化应用项目,以及在同行业信息化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作为试点示范,通过试点示范的方式,进一步加强政府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对重点试点示范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促进试点示范企业在生产、管理和经营的全过程中应用信息通信技术,带动企业的资源整合、服务整合和业务流程整合,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6.完善电子商务支撑环境建设。
认真贯彻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市场监管,规范在线交易行为,维护电子商务活动的正常秩序,营造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的电子商务市场环境。进一步规范证书和电子认证机构的管理,注重责任体系建设,实现行业、地方等安全认证机构的交叉认证,为社会提供可靠的电子认证服务。大力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重点关注产业园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推进跨部门、跨行业、多应用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沟通企业与政府部门、海关、物流区域及海内外物流信息网络的信息交换枢纽,按照统一的数据规范和业务模式,实现系统的流程监控、物流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国际物流电子通关,在物流公共信息查询、全程货物跟踪管理、行业电子商务服务、贸易撮合和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提供专业服务。
7.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
针对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发展方面存在的技术、人才和资金等方面的瓶颈,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支持并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和应用。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建设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鼓励中小企业积极运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在线销售和采购等生产经营活动,促进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降低在投资、技术等方面的风险和交易成本。加强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分类指导、分层次培训和择优扶持,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源,服务中小企业信息化,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健康、持续和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