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各监管部门通过加强初级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餐饮服务环节的日常监管,实施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对全市食品生产企业实施分类监管,对全市餐饮业和集体食堂全部实施量化分级管理。加强检验检测力度,严密监控我市食品质量。各区各部门还将食品安全专项整顿工作与“质量和安全年”、“服务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等活动相结合,不断加大对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环节、畜禽屠宰、保健食品、食品进出口环节等方面的整治工作力度,严厉打击各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实现了常态化。
“十一五”期间,我市各类初级农产品、食品工业原料、预包装食品和食品相关产品的抽查合格率逐年提高,食物中毒和食品安全事故显著减少,我市食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
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我市蔬菜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为98.5%, 生猪“瘦肉精”监测合格率为100%,水产品药物残留监测合格率为99.2%。食品生产环节共抽检食品6168批次,合格率为91.9%,其中豆制品抽检226批次,合格率为85.8%;流通环节共抽检食品8410批次,合格率为89.0%;餐饮服务环节共抽检食品及原料11507批次,合格率为85%。
4、食品产业水平不断提升
我市始终注重提升食品产业水平,不断提高食品安全保障基础。
--基地农产品成为深圳市场供应主渠道。农业部门牵头实施“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加快全市无公害生产基地的建设进度,扩大市外生产基地,促进我市农业生产经营企业与外地生产基地建立稳定的供应关系,还制定了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扶持资金、项目管理费和供深数量核算管理4个配套文件,并对解决基地农产品进入深圳市场的措施进行了研究,保障工程方案落到实处。“十一五”期间,我市共确认公布了七批584个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蔬菜基地170个,生猪基地304个,水产品生产基地110个。基地产品源源不断供应深圳市场,有效保障了我市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
--豆制品生产经营实现规模化、预包装化和冷链化。市科工贸信委牵头实施“豆制品加工基地建设工程”,规范和改造现有豆制品生产企业,扶持重点豆制品生产企业,按照“规模化、包装化、冷链化”的要求规划建设3家日投豆量30吨的现代化豆制品加工企业。市市场监管部门积极推动我市原有56家豆制品生产企业和156个加工小作坊整合成23家豆制品生产企业,形成以旭洋、益民和福荫为主导的三大豆制品生产基地, 全面实现豆制品生产经营规模化、预包装化和冷链化(“三化”改造)。
--大型现代化生猪定点屠宰场建设初见成效。市科工贸信委牵头实施“生猪定点屠宰与肉品流通体制改革工程”,整顿压缩现有定点屠宰场数量,规划建设四家大型现代化生猪定点屠宰场,培育大型现代化生猪屠宰与肉品流通企业,推动代宰制逐步向自营体制发展,推动肉品品牌经营,推广冷鲜肉消费,品牌肉品的市场占有率已达30%以上。2009年12月31日,位于光明新区的一号大型现代化生猪定点屠宰场正式开业,已达到日屠宰600头且100%自营的生产量。二、三、四号大型现代化生猪定点屠宰场正在紧张有序的建设之中。
--工业区工人安全就餐需求得到有效保障。卫生部门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办、规范管理、市场运作”的工作原则,组织各区政府加快推动“工业区食堂整顿与建设工程”,“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整顿、新建各类工业区食堂7179间,整治工业区周边饮食店11779间,工业区工人安全就餐人数近328万,占全市工业区总人数的90.3%,建立了以自办食堂、合办食堂、管理部门办食堂、物业办食堂、社会办食堂、定点配送为主和周边规范小餐饮单位为补充的“六主一补”的七种模式劳务工安全就餐供应和保障体系。
--食品流通现代化水平得到提升。市科工贸信委积极推动“食品流通现代化工程”建设,发展食品连锁经营和现代物流配送,重点扶持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蔬菜配送流通企业的食品安全准公益性项目和仓储、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项目,促进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转变。市市场监管局运用企业自主、政府鼓励的方式组织实现集贸市场升级换代,升级改造工作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截至2010年底,全市累计完成改造升级农贸市场357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