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信息化工作机制尚未完全理顺。
三是信息产业相对薄弱。
四是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信息孤岛依然存在,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
五是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
六是信息化人才匮乏。
七是城乡之间、县(市、区)之间数字鸿沟依然存在。
信息作为与土地、资本及其他物质资源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生产要素,其作用还未得以充分发挥,信息化工作任重道远。
四、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未来5年内,我们继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信息产业发展,以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以信息资源共享为突破口的政务信息化和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重点的产业信息化为支撑,以信息惠民、信息利民为着力点的社区和农村信息化建设为补充,进一步加快我市信息化建设,建设智慧新乡,强力助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中原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
力争到2015年,我市全民信息化意识普遍提高,信息化发展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成为推动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整体水平在全国处于平均线以上。
全市重点电子信息产业的开发、应用和产业化技术水平总体上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实现快速、跨越、集聚发展,成为省内竞争能力强、强势企业多、发展后劲大、带动经济增长综合实力较强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城市。
--到“十二五”末,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企业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利税超过30亿元;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宽带、融合、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三网”融合进入实施阶段。
信息化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普及应用水平明显提高。体制创新不断深化,市场服务体系趋于完善,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国民信息化素质普遍提高,信息化人才明显增加。
经济领域信息化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更加合理。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进一步推广,工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服务业信息化迈上新台阶。
--市直、各县(市)区政务部门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80%和60%以上;90%以上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项目可在线办理;--市、县、乡、村一体化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覆盖生产经营、市场流通和宏观决策各领域,基本实现农业信息“落地入户”;
--工业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技术的应用率达到75%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控技术应用率达到50%以上。
--大型企业实现信息化与工业生产过程的深度融合,企业资源计划(ERP),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全面实施,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水平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达到60%以上。
社会领域信息化进一步得到发展,公共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教育、医疗、社保等多领域社会信息服务体系。
--各中小学基本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班班通”,缩小城乡学校数字鸿沟,加快我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初步构建起全市终身化学习平台;
--逐步建立可共享的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基础数据资源库,为全市40%的人口办理健康卡和建立符合统一标准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全市所有三级医院为每个就诊患者建立符合统一标准的全内容电子病历数据资源库,三分之一的二级医院建立符合统一标准的部分内容电子病历数据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