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岛蓝色硅谷发展规划》的通知
(青政发〔2012〕6号)
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青岛蓝色硅谷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组织实施。
青岛市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二月十七日
青岛蓝色硅谷发展规划
蓝色硅谷是以海洋为主要特色的高科技研发及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域。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青岛建设蓝色硅谷提供了历史机遇。青岛蓝色硅谷建设对增强青岛海洋科技的核心地位,提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水平,引领全国海洋科技与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青岛蓝色硅谷规划范围为“一区一带一园”。“一区”即蓝色硅谷核心区,包括即墨市鳌山卫、温泉两镇陆域和海域全部,规划陆域总面积21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25平方公里。“一带”由核心区向南,沿滨海大道延伸至崂山区科技城,形成一条海洋科技创新及成果孵化带,崂山区范围内规划陆域面积70平方公里。“一园”即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规划陆域面积63平方公里。规划期为2011-2015年,远期展望到2020年。
一、基础条件和面临的形势
(一)基础条件
青岛集聚了实力雄厚的海洋科研机构和人才资源。作为全国著名的海洋科学城,青岛拥有中国海洋大学等7家国家级海洋科教机构,1个国家级、17个省部级海洋类重点实验室,22艘海洋调查船,9个海洋观测站及10个海洋数据库。国家水下考古基地、中国海洋咨询中心已落户青岛。拥有涉海两院院士19人,各类海洋专业技术人才5000余人,高级海洋专业技术人才占全国同类人才的30%。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国家级平台正加快建设。
青岛创造了众多领先的海洋科技成果。承担了“十五”以来国家“863”、“973”计划中55%和91%的海洋科研项目,荣获的国家海洋创新成果奖占全国的50%。全国海水养殖的5次浪潮均起源于青岛。海洋科学研究整体水平国内领先,多个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
青岛培育了初具特色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海洋生物医药、海工装备、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是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示范基地、海水淡化示范城市,海洋生物医药产值已占全国的40%,是我国海洋新药及海洋生化制品研发和生产基地。海水综合利用走在国内城市前列。海洋防腐、生物质纤维等新材料产业初具规模。
青岛具备了优良的蓝色硅谷建设环境。青岛环境优美,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拥有媲美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海洋赋予了青岛独特的文化元素和人文内涵,塑造了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造就了勇立潮头的进取精神、大气谦和的宽广胸怀、同舟共济的协作意识;初步具备了建设蓝色硅谷所需要的通讯、交通和现代金融体系。
(二)面临的形势
青岛建设蓝色硅谷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
从国际看,海洋科技突飞猛进,海洋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当今世界沿海国家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世界海洋经济正处于大发展、大变化的时代,这有利于青岛采取有效措施,集聚世界海洋科研机构和高端人才,发展海洋高科技产业。同时,欧美、日本、印度等国家“硅谷”的建设发展经验也将为青岛蓝色硅谷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从国内看,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经济,尽快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走向深远海的迫切需要,今后国家将在海洋科技研发、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海洋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这为青岛蓝色硅谷建设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从我市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青岛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的龙头城市,随着青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全市海洋科研力量进一步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为蓝色硅谷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建设蓝色硅谷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美、日、韩、欧盟等纷纷制定新的海洋发展战略,海洋资源之争以及人才、技术、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我国沿海省市都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实现科研机构、人才、产业向我市集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从我市自身看,海洋科技力量配置不合理,尚未建立与产业结构配套的支撑体系;科技协作和互动不足,缺少合作渠道和平台;海洋科技人才出现“外流”现象;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不快,规模不大,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