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一 群众体育发展重点及主要活动
项 目 目标和任务
体育强县、省级强镇先进街道 80%的街道达到省级先进街道标准,80%的乡镇达到省级体育强镇标准。全面普及小康体育村。
体育参与度 体育人口达到35%,国民体质合格率达到90%以上。每千名体育锻炼者配备4-5名社会体育指导员。
重点活动 2013年金华市第八届运动会、2011年金华市第二届机关运动会、2015年金华市第三届机关运动会,积极创造条件举办全市农民运动会、社区运动会、外商运动会等;举办“八婺杯”篮球赛、青少年足球赛。
体育社团工作 鼓励、支持体育社团举办和承办各类体育比赛,承办2011年浙江省首届体育社团运动会;乡镇、街道建立体育协会;努力培育3-4个有活力、有实力、在全省有影响力的体育社团。
(三)竞技体育
工作任务:优化项目布局和人才队伍结构,健全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和我市实际的竞技体育发展体制机制,形成政府与社会举办相结合的竞技体育发展格局,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总体水平和竞争力。“十二五”期间等级运动员人数达近千人;向省级以上运动队输送优秀运动员50人;创建一批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每个县(市、区)力争有1个省级训练基地。在第十五届省运会上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力争排名前七,力争在2014年第二届青奥会和第十七届亚运会上有运动员参赛,在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上取得较好成绩。
具体举措:
1.重点突出,分类指导,不断优化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大力发展田径、游泳等基础类大项目,重点扶持发展篮、排、足三大球类项目,合理布局跆拳道等优势项目,积极拓展体操、射箭、自行车等潜在优势项目,力求全面发展,重点突破,提高我市运动员在省运会等大赛上的综合竞争能力。鼓励并指导各县(市、区)和相关俱乐部发展适合自身条件和特点的运动项目,优化布局,形成地方优势和特色。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拓宽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渠道。
2.充分发挥年度竞赛的杠杆作用,提高竞技水平。科学、合理举办市级年度体育单项竞赛。以推动训练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工程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竞赛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运动会等各项赛事的杠杆作用,管办分离、分级管理,调动社会力量办赛的积极性。精心筹划和举办金华市第八届运动会。
3.加大对市、县两级体校的指导力度。着力巩固市体育运动学校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和金东区少体校、浦江县少体校两个省级后备人才基地成果。继续创建一批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每个县(市、区)力争有1个省级训练基地。推进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加大学校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深入开展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组织举办中小学生篮球、乒乓球、足球等“三大联赛”,不断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
4.加大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培养力度。根据项目运动规律、运动员成长规律和省运会备战规律,坚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和“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的科学训练原则,编制好4年一个周期的备战省运会综合训练计划。着力解决运动员的学训矛盾,实现体育后备人才梯次发展,做到打一届,用两届,备三届。加强教练员岗位培训,不断更新教练员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整体素质。加强教练员目标责任制管理,积极探索教练员聘任制,建立完善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教练员任用机制。建立教练人才库,到“十二五”期末,全市高级教练员达5人,中级教练员达15人。加强裁判员队伍的培养,提高裁判员的业务责质和执裁水平,力争我市有更多的裁判员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担任主要技术官员和裁判员。全市计划培养国家级裁判2-3人,一级裁判80-100人,二级裁判250-30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