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产业现状
“十一五”时期,全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飞速发展,整车和零部件工业基础进一步巩固。2010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39亿元,增长39%;整车方面,江铃、昌河等龙头企业快速壮大,江铃集团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72亿元,是中国500强企业之一;零部件方面,全省集聚了李尔、伟世通、格特拉克等骨干配套企业。部分优势产品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轻型客车全国排名第二,轻卡全国排名第四;南昌、景德镇、九江等地形成了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基地,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目标
到2015年,全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26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0%以上;形成汽车产能125万辆,其中:汽车制造119万辆,改装车6万辆;不断提高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和零部件配套水平,力争实现汽车零部件80%以上由省内企业配套。
◆战略举措
“十二五”时期,全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要坚持以整车集聚零部件,以零部件吸引整车的双向推动发展思路。加快轿车、轻型客车、轻型载货汽车、车用发动机等整车和零部件发展,加大新式车型开发力度,不断推进产业化进程,有效破解整车产能较小和车型种类不足、零部件配套能力不高等制约因素,优化提升产业结构。
--加快整车扩能和新产品开发。 做大做强江铃、昌河等整车生产企业。以江铃集团公司为龙头,整车生产布局在南昌小蓝经济开发区和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轿车、轻型载货汽车、轻型客车、特种专用车、城际高档客车和公交用车等;以昌河汽车为核心,整车生产布局在景德镇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九江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乘用车;以上饶客车、安源客车为依托,提升客车生产能力。在扩大整车生产规模的同时,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加强江铃、昌河等龙头企业与国内外汽车龙头企业的合资、合作力度,提高产品自主研发能力,重点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务用车、乘用车等,加快新产品开发,促进产品升级换代。
--推进零部件集聚。 以江铃、昌河等整车零部件需求为依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延长产业链、缩短供应链、降低成本链、提升价值链,加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加大研发与新车型配套的新型关键总成和系统零部件,力争在汽车电子产品中有较大的突破。开发、生产达到欧IV排放标准的VM、PUMA发动机,扩大采用高性能、轻量、节能、环保材料的比重,逐步提高汽车零部件行业整体技术水平。
◆产业布局
专栏四: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汽车整车项目重点布局在南昌、九江、景德镇三个地区:
--南昌以江铃集团为核心,江铃控股重点发展多功能用途车、轿车、运动型乘用车等,江铃股份重点发展轻卡、皮卡、运动型乘用车、轻型客车等,江铃新动力汽车公司重点发展轻中型客车等;百路佳客车公司等,加快新产品开发,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性能、质量和档次。进一步发展壮大南昌的医疗救护车、囚车、卫星通讯车、食品卫生监理车、质量监督车、防弹防暴运钞车等。
--景德镇以昌河汽车公司为核心,重点发展北斗星多功能车、爱迪尔微型轿车、昌河福瑞达微型面包车等。
--九江以昌河九江公司为重点,加快做大轿车、厢式货车生产规模,以江西制氧机公司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发展压力容器罐装车等专用车。 汽车零部件生产围绕核心骨干企业和特色工业园区进行布局。以南昌小蓝经济开发区、南昌经济开发区和抚州金巢经济开发区为重点,进一步做大做强VM、PUMA发动机、K技术发动机、变速箱、驱动桥、汽车板簧、汽车空调器、汽车拉杆及汽车内饰件等产品和企业。
五、装备制造产业
◆产业现状
“十一五”时期,全省装备制造产业取得长足发展。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50亿元,在全国装备制造业的地位约在20位左右;全省装备工业部分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无氟压缩机约占国内市场的25%,四开多色胶印机国内排名第一,占国内市场的40%左右,整流变压器占国内市场的60%以上;形成了崇仁县输变电设备产业基地、芦溪县工业电瓷产业基地、宜春市机电产业基地等省级产业基地,石城矿山机械、袁州区特种机电等特色产业基地。
◆产业目标
到2015年,全省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00亿元,力争年均增长20%以上;形成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的企业集团1家,超过100亿元的企业集团2家,超过50亿元的企业集团4家,发展一批“专、精、特”的专业化零部件生产企业;重点培育泰豪中小型发电机等2-4个中国名牌产品。
◆战略举措
“十二五”时期,全省装备制造产业要大力提高装备制造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重点发展附加值高、市场适应能力强的主导产品和关键零部件,有效破解产品结构不合理、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较少、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制约因素,提升产业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
--推进装备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重点研发先进适用、高附加值的主机产品和核心基础零部件,提升输变电设备、兆瓦级以上的风电设备、矿山设备、冶金设备、电力控制设备、环保设备的技术水平,加大研发大型、精密、高速数控加工设备、关键功能部件和控制系统及高功率激光切割、中小精微激光加工设备和激光医疗设备。依托新余建设新能源科技城的优势,大力发展螺杆膨胀发电动力机组和永磁直驱发电机。壮大发展一批高起点、大规模、专业化的配套企业,形成一批参与社会大分工的“专、精、特”专业化零部件生产企业。
--扩大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 进一步提高装备制造产业研发和制造水平,不断提升竞争力。积极鼓励、支持江西变压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特电机公司、宜春工程机械公司等企业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继续做强做大,培育具有综合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强化优势企业带动效应。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开发。集中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加快研发关键总成零部件,促进矿山机械、工程机械、船舶机械等装备工业产品发展。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鼓励科研院所走进企业,支持企业培养壮大研发队伍,不断推进产业科技创新。
◆产业布局
专栏五: 装备制造产业
--南昌重点发展农业机械、石化机械、智能电器、电力电缆、特种电机、铁路轮对加工专用数控机床、牙轮钻、电站锅炉以及大容量、高压整流变压器和电力变压器等。
--九江重点发展船舶、压力容器、工业电炉、架桥机、造纸设备等。
--景德镇重点发展压缩机、印刷机械、舷外机等。
--鹰潭重点发展远程水表、水泵等。
--宜春重点发展高安的水轮发电机、挖掘机,丰城的港口机械制动器、无嘴涡旋压缩机,樟树的起重机、矿山机械等。
--新余重点发展风力发电机、节能螺杆膨胀动力机、新型节能电梯、矿山机械等。
--抚州重点发展大容量、高压电力变压器等。鼓励发展城市污水及工业废水处理设备、饮用水净化处理设备、垃圾分选设备、粉煤灰干洁分选设备等生态及环保机械产品。
六、纺织服装产业
◆产业现状
“十一五”时期,全省纺织服装产业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全行业产销总量及效益连创历史新高,在全国及中部地区同行业的排位迅速前移。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完成纱产量62万吨,布7亿米,服装10亿件,化学纤维14万吨,其中苎麻布产量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共青城羽绒服装、青山湖区针织服装、奉新棉纺织先后晋级为“国家级纺织特色产业基地”;全省已形成以服装产业为龙头,带动棉纺、针织、化纤、麻纺、丝绸产业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产业目标
到2015年,全省纺织服装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2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500亿元,年均增幅均在20%以上;全省规模以上纱、服装、化纤产量分别达到120万吨、20亿件和28万吨;全省服装经济总量占全行业40%以上,在中部六省同行业位次从第二位前移到第一位;新增6-8家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服装、家纺自主知名品牌企业,新增10-12个在省内有较高知名度的服装、家纺品牌;形成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基地2个,培育建设共青城开放开发区、南昌昌东工业园区、抚州金巢工业园区等20个纺织服装特色园区。
◆战略举措
“十二五”时期,全省纺织服装产业要继续抓好产业承接转移的历史机遇,创建和做大自主品牌,完善专业和配套市场,提高产业承接水平,有效破解自主品牌产品比重低、专业市场不成规模、产业承接竞争不断加剧等制约因素,努力做大纺织经济总量,加快纺织工业转型步伐。
--大力实施自主品牌建设工程。 采用“量质并举”及“品牌发展”战略,扩大现有“鸭鸭”、“回圆”、“深傲”、“绿冬丝科”、“恩达”等自主知名品牌的市场份额,着力创建新产品品牌和区域品牌,以服装、家纺等终端应用产品自主品牌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实施自主品牌建设工程,培育形成若干个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实现从“订单加工型”向“品牌经营型”的战略转移,以名牌产品优势企业带动整个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
--加快发展纺织服装专业市场。 充分借鉴浙江、广东、江苏、福建等纺织服装强省的发展经验,加快我省纺织专业化市场建设进程。鼓励在南昌、九江等地选择有产业及市场基础的地方高起点地建立集原辅料供应、专业设计、品牌孵化及物流服务于一体的现代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利用专业市场的辐射功能,提高关联产品的配套能力,实现全省纺织服装原辅料、中高档面辅料、拉链、钮扣等配套产品就近采购。
--着力提升高水平产业承接能力。 按照“在承接中调整结构、在承接中壮大总量、在承接中提升竞争力”的总体思路,以特色园区和产业基地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加快共青城羽绒服装、青山湖区针织服装、奉新棉纺织等国家级纺织特色产业基地、南康西服西裤等江西省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做好产业配套工作,高水平承接国内外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提升我省与河南、安徽、湖南、湖北等中部地区省份的产业承接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