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举措
“十二五”时期,全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要充分发挥锂矿、稀土等资源优势,依托江铃、昌河、中投新能源、江锂公司、赣锋锂业、吉安优特利等骨干企业,顺应市场发展趋势,突破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的关键技术,有效破解技术不高、资源优势发挥不足等制约因素,推进产业超常规发展。
--建立共性技术平台共享机制。 围绕系统集成、动力总成、电磁兼容、高压安全等关键共性技术,有效吸收全行业科技资源重点突破一批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的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纯电动汽车、增程式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品。支持建立四个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相关的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江西省新能源汽车研究与试验工程(技术)中心、江西省新能源动力电池工程(技术)中心、江西省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工程(技术)中心、江西省新能源汽车控制与安全工程技术中心。
--深度开发锂矿资源价值。 充分依托我省丰富的锂资源和装备制造业优势,加快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逐步降低锂资源开发成本,在锂云母提取锂及其深加工、新型动力电池正极材料、高容量大功率动力电池三大领域形成新突破,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附加值。鼓励和支持具有技术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企业稳步发展单体10安时以下的动力电池的同时,重点开发单体30-50安时以上的动力电池,填补我省空白。
--加大新能源汽车资金投入。 进一步加大专项资金配套,重点支持省产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和以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的节能汽车推广,包括用于支持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建设充电设施、开展电池回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新能源汽车产业,设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应用推广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产业化、示范应用及建设配套服务设施。鼓励社会资金通过参股或债权等多种方式投资新能源汽车产业,推进我省新能源汽车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
◆产业布局
专栏七: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重点布局在:南昌、宜春、新余、景德镇、上饶、赣州。
--南昌: 以江铃汽车集团为核心,加快发展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以凯马百路佳客车公司为重点,加快发展纯电动客车和混合动力客车。以南昌小蓝经济开发区和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为依托,进一步做大做强节能高效发动机等零部件产业。
--宜春: 以国家锂电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平台,大力发展正极材料、锂电池等,形成完整的锂电产业链。
--新余: 重点发展锂电产业,特别是电池级碳酸锂的生产,打造动力与储能电池包括电池材料、成品电池、应用产品及其配套产品的完整产业链。
--景德镇: 以昌河汽车公司为核心,重点发展节能微型车等乘用车、小排量高效 节能发动机、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上饶: 依托上饶客车厂的优势,重点发展增程式电动车、低速电动车等新能源客车。
--赣州: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动力锂电池和低速电动车。
八、新材料产业
◆产业现状
“十一五”期间,新材料产业总量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0亿元,增长24%。其中,金属新材料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元,非金属新材料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产业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形成了以钽铌锂材料、镍钴材料、铅锌材料、铝合金材料、陶瓷新材料等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
◆产业目标
到2015年,全省新材料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50亿元。其中,金属新材料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0亿元,金属新材料在省内加工转化率达到30%以上;非金属新材料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0亿元,重点研发推广节水、节能产品和符合环保、安全、健康、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新型非金属材料产品。
◆战略举措
“十二五”时期,全省新材料产业要统筹兼顾本土优势和市场趋势,深度开发锂云母和黑滑石等本土资源,加大对前沿新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有效破解资源性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集中度不足、研发创新能力不强等制约因素,促进产业转型发展。
--提升资源性产品深加工度。 依托宜春钽铌矿、赣州宁都锂辉石等锂矿资源,通过引进先进技术,突出自主创新,不断降低锂云母提取碳酸锂工艺成本,加快推进锂资源的规模化开发和利用,力争在锂云母提取锂及其深加工、正极材料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依托丰富的黑滑石资源储量,加快广丰黑滑石开采及深加工基地建设,不断提高资源性产品的附加值。
--提高产业集中度。 整合现有优势,合理配置资源,支持企业靠大联强,积极引入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投资我省新材料产业。加快培育功能合金、复合材料、先进陶瓷等新材料大型企业集团,不断提升产业集中度。
--完善产业创新体系。 进一步完善和建立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积极推动相关的新技术在行业上的应用。重点推进以产学研为核心的产业技术联盟、以开拓共同市场的采购(营销)联盟、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产供销一体化联盟;以企业主体,加大研发和应用生产节能减排、污染治理及升级改造工艺装备等高新技术,引导企业特别是重点骨干企业重视科技开发与创新。
◆产业布局
专栏八: 新材料产业
◆金属新材料
--钽铌锂新材料。充分发挥宜春、赣州宁都锂资源优势,依托宜春“国家锂电产业基地”等发展主平台,大力开展产业招商,重点推进锂电正极材料及其深加工产品建设。
--新型轻合金材料。依托安义铝合金等生产基地,紧跟大飞机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满足大飞机、交通运输设备等需求的高性能铝合金,重点开发铝合金中厚板、 锂铝合金、铝镁合金等,积极开发高性能铝合金品种及大型铝合金材加工工艺。
--其他功能合金。 充分利用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等科研力量,加大镍基、钴基生产力度,重点推进镍铁合金等高品质合金材料。
--稀贵稀散金属。 重点突破三大领域:一是从铜精矿回收金银钼铼硒碲;二是从废旧金属和废渣回收银、硒;三是从锂云母里综合利用铷铯。
◆非金属新材料
--先进陶瓷产业。 以景德镇、高安、萍乡等陶瓷产业基地为中心,突破烧制成型、配方开发等关键环节,继续壮大日用陶瓷、艺术陶瓷等优势产品,加快开发高频多功能压电陶瓷等先进产品,大力推进无铅绿色陶瓷材料,扩大耐高温、耐磨和高稳定性结构功能一体化陶瓷生产规模。
--特种玻璃产业。 依托萍乡工程玻璃产业基地浮法玻璃及深加工生产技术体系,重点发展节能玻璃、LOW-E(低辐射)玻璃等特种玻璃,打造江西萍乡工程玻璃之都;依托樟树先进生产太阳能玻璃技术,继续发挥和巩固2×700t/d超白太阳能玻璃生产线及深加工设备及技术优势,打造太阳能特种玻璃生产区;依托新干氯碱化工基地60万吨(远景120万吨)纯碱优势,建设后备玻璃生产基地,不断拓展特种玻璃在建筑节能、平板显示和太阳能利用等领域的使用。
--高性能复合材料。 重点推进以巨石集团九江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玻纤及其复合材料发展。
◆前沿新材料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开发铌钛合金和铌锡合金等低温超导材料,提高磁致伸缩材料等智能材料研发能力,加大生物可降解材料研发力度,推动我省新材料产业的高端化、先进化、前沿化水平。
第二节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一、钢铁产业
◆产业现状
“十一五”时期,全省钢铁产业形成了三个重点企业、三大精品基地,拥有一批优势产品。2010年全行业粗钢产能达到3320万吨,产量占全国总量的3.1%,全国各省市区排位由第13位上升到第10位;龙头企业的领跑优势愈发明显,规模前三家重点钢企新钢、方大特钢、萍钢均进行了联合兼并重组;三大精品基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以新钢为依托的船用钢、电工钢、金属制品精品基地,以方大特钢为依托的汽车弹簧钢、轴承钢、易切削钢精品基地,以萍钢为依托的优质线材、螺纹钢建筑钢材精品基地。
◆产业目标
到2015年,全省钢铁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60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33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比“十一五”末翻一番;生产粗钢3000万吨、生铁2500万吨、成品钢材3000万吨,全省形成两家产能超千万吨级具有国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并推动成立产能规模超2000万吨的江西钢铁联合企业集团;板管带材比重达60%以上;能耗、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战略举措
“十二五”时期,全省钢铁产业要以“突出沿江、优化内陆、用好资源、做精产品、做强企业、重在转型”为主要思路,有效破解产业布局不合理、企业集团不够大、产品附加值不够高、资源供给不充足等制约因素,建设具有我省特色的高性能优质钢铁产业体系。
--加快长江沿岸钢铁基地布局。 综合考虑区域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环境容量、市场分布等条件,重点依托沿江水运优势,加快沿江钢铁产业基地的发展布局,重点实施方大特钢“城市钢厂搬迁工程”,在九江湖口建设全国最大的船板生产基地,逐渐形成千万吨级新型钢铁产业基地,力争沿江钢铁产能占全省产能的比重达到45%以上,调整和优化全省钢铁工业的内陆型布局。
--引导企业联合重组。 按照市场化运作、政府引导、先省内后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原则,积极支持和推进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形成规模处于国内前10位的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集团。
--重点延伸六大产业链。 以特种钢材、精深加工产品为重点,着力延伸六大产业链:以方大特钢汽车配件产业和新钢300万吨薄板项目为基础,发展宽幅冷热轧薄板,延伸汽车、家电用钢产业链;以新钢、萍钢九江分公司中厚板生产线为基础,发展高强度船板和大线能量焊接船板,延伸造船用钢产业链;以新钢的压力容器用钢生产线、洪钢的无缝钢管生产线为基础,加快发展核电用钢、不锈钢无缝钢管和高合金无缝钢管,延伸高压锅炉等压力容器用钢产业链;以新余良山特钢产业基地为基础,发展生产轴承、齿轮、工模具、耐热、耐冷、耐腐蚀等特种钢材,延伸汽车、机械装备用钢产业链;以新华金属制品、奥盛(九江)电线电缆公司的钢绞线生产线为基础,发展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延伸金属制品产业链;以新钢与中冶南方合作的硅钢项目为基础,发展无取向硅钢、高磁感低铁损取向硅钢,延伸输变电、电机、家电用钢产业链,不断优化品种结构,抢占高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