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布局
专栏四: 半导体照明产业
--核心区:在南昌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现有基础上,以南昌高新区为核心区,发展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带动全省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 --辐射区:以吉安、赣州、景德镇、九江、宜春等地为辐射区,加快建设器件封装产业基地、LED应用产品(背光源、显示屏、通用照明)产业基地,重点发展下游应用产品。
五、航空制造产业
◆产业现状
“十一五”时期,航空制造产业是我省的重要支柱产业。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亿元,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了教练机、直升机、无人直升机以及通用飞机等比较完整的航空工业体系;承载能力逐步提升,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航空工业城建设的逐步推进、景德镇航空产业园和九江红鹰飞机产业园的开园建设为延伸全省航空制造产业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龙头企业规模优势明显,拥有洪都航空、昌飞公司、九江红鹰飞机制造公司等骨干企业。
◆产业目标
到2015年,全省航空制造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利润52亿元;形成各类民用直升机达到年产460架、先进教练飞机150架、通用飞机50架、无人直升机500架、大飞机大部件20架份的生产能力;力争将我省打造成为全国直升机、教练机研制生产主要核心基地,通用飞机、大飞机主要部件研发生产和航空转包制造重要基地;高级教练机、直升机和无人直升机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达到全国第一。
◆战略举措
“十二五”时期,全省航空制造产业要做大重点机型规模,完善配套和服务体系,有效破解产业规模相对较小、产业链发展不均衡、服务配套能力不足等制约因素,推动产业壮大发展。
--做大航空主力机种规模。 以“一城两园区”(南昌航空工业城、景德镇航空产业园、九江红鹰飞机产业园)为主要发展平台和载体,推动骨干企业本地化与国家化联合。进一步做大洪都航空K8和L15等飞机规模,加快N5A和N5B农林飞机的改进改型研制;继续推动昌飞公司直8、直11、CA109、AC310等机型的发展;不断壮大九江红鹰飞机制造公司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的生产能力,巩固和提升我省直升机、教练飞机、通用飞机、无人直升机等主力机种发展实力。
--重点推进五大关联产品体系建设。 结合我省科研生产水平和现有航空产业基础,突出发展大飞机零部件,着力开发航空陶瓷、高分子材料及其他新型航空材料,加快锻铸造新技术工程化进度,大力引进全机橡胶及塑料件加工、整机内饰件及内饰改装、航电产品、随机备件、仪表板等航空零部件、重点发展飞机航空系统、机电系统等机载设备,不断构建较为完整的航空关联产品体系。
--不断完善航空教育与服务体系。 充分利用南昌航空大学航空教育优势,整合洪都航空等龙头企业与院校合作资源,不断建立完善航空培训专业教育基地,培育和输送大量航空专业技能人才。延伸和拓展航空俱乐部、短途客货运、邮政快递、飞机租赁等通用航空业务领域。
◆产业布局
专栏五: 航空制造产业
航空制造产业着力形成“一城二园区”的空间布局,重点在南昌、景德镇、九江三个设区市进行集中布局。
--一城:南昌航空工业城,将洪都集团整体迁入,规划分为核心区和服务区两大板块。核心区重点建设大型商用客机大部件研发与制造厂区、教练机、通用飞机、军机和导弹研发与制造厂区、航空转包生产区、航空设备、材料及零配件加工等配套区。服务区重点建设科技、金融、信息、物流、生活等配套基础设施,服务于为核心区产业发展。
--二园区:一是景德镇直升机产业园区,形成直升机、无人直升机和航空铸锻件三大生产区。依托昌飞公司现有基础,加快现有型号机型的改进改型,不断开发新机型,完成商用大客机前缘缝翼、后缘襟翼等大部件研制任务;以602所为主体,建设无人直升机生产区、培训和维修保障中心以及试验试飞区及相关基础设施;以景航铸锻公司为重点,发展航空铸锻件产品。二是九江红鹰飞机产业园区,在九江出口加工区新建总装生产区、培训中心及相关基础设施,引进生产四种型号直升机和三种型号小型固定翼飞机。
六、生物和新医药产业
◆产业现状
“十一五”期间,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9亿元、增长31%。其中,中成药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52亿元,在全国排名第四,在中部六省中处于领先地位;全省单品销售过亿的生物和新医药产品有11个,江中健胃消食片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在全国OTC(非处方药)品种中排名第一;龙头企业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汇仁集团、济民可信、仁和集团、江中药业等跻身中国制药工业百强行列,洪达医疗跻身全国同行业20强;产业集聚程度明显提高, 全省形成了高新区江西医药港、南昌小蓝经济开发区、进贤医疗器械产业基地、袁州医药工业园、樟树福城医药工业园、桑海医药工业园等6个企业高度聚焦、有特色、有规模、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园区。
◆产业目标
到2015年,全省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市场扩张性强的企业群,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的领军企业5-8家、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20-25家;重点发展以中成药和医疗器械为先导的六大产品集群,形成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产品6个以上、超5亿元的产品10个以上,超亿元的产品20个以上;建设5-10个高水平的创新支撑平台,打造十大产业技术联盟,整体科技水平进入国家先进水平行列。
◆战略举措
“十二五”时期,全省生物和新医药产业要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加快中药材基地建设,继续巩固和壮大传统中药生产优势,大力促进化学药的技术升级,加快生物技术药和医疗器械的发展,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有效破解产品结构单一、部分产品产能过剩、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不高等制约因素,打造全省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发展新高地。
--着力优化产品类型。 坚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加快适应GMP(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标准,继续巩固中成药传统优势,抓好中药基地建设,重点发展中药饮片、中药材GAP(良好农业规范)种植、中药标准提取、中成药、中药保健食品等,进一步扩大知名品牌的市场占有率。鼓励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化学药物,迅速增大生物制品领域规模总量,推进医疗器械等领域核心部件、关键技术的国产化,不断优化生物或产品种类。
--加大新医药产品研发力度。 以江西中医学院、南昌大学、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江西省药物研究所等为产学研结合基地,以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中药种质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中药质量标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非处方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为创新基础平台,强化对新医药产品的研究开发,努力攻克优势大宗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的关键生产技术,重点实施应用缓释与控释制剂、靶向制剂、经皮吸收制剂等现代制剂产业化;加快做大做强血液制品、抗毒素与抗血清领域系列产品,重点发展基因药物、蛋白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治疗性疫苗等;大力开发临床需求大、应用面广的医学影像、放射治疗、微创介入、外科植入、体外诊断试剂等医疗器械产品。
--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率。 加快推动生物和新医药产业产学研用联盟建设,加强研发资源和人才整合,以企业为主体,组织科研院校所和高校共同参与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基础成果的转化。加大技术创新研发力度,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推动临床试验中心、产业工程实验室等公共研发设施建设,形成开放式运行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平台。
◆产业布局
专栏六: 生物和新医药产业
依托南昌国家医药国际创新园和六个医药产业园区的发展建设,构建形成以南昌为核心发展区,以宜春、抚州、景德镇、鹰潭、九江、新余、上饶为扩展区的产业发展布局。
--核心区:以南昌工业发展集聚区为主要载体,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医药工程等;南昌小蓝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生物制药、中成药等;桑海医药工业园重点发展中成药和药品物流;进贤医疗器械产业基地重点发展一次性医疗器械等医疗器械产品。
--扩大区:以宜春等设区市工业发展集聚区为主要平台,袁州医药工业园重点发展生物制药及药品包装等配套产业;樟树福城医药工业园重点发展中药饮片、保健品及中药材交易等。
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
◆产业现状
依托汽车工业基础、技术研发和资源优势,全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实现快速发展,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增幅超过30%。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江铃、昌河、安源客车、上饶客车等汽车制造企业正在开发生产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产品,涉及轿车、客车以及城市多功能专用车等多种类型;在动力电池方面,全省共有锂电池原材料及材料生产企业7家、锂电池生产企业11家。全省不断加大锂电池生产研发力度,形成以锂离子电池及正极材料为主的发展格局,逐步打造从锂矿原料→碳酸锂→锂电池材料→锂电池→锂电汽车的完整产业链条。
◆产业目标
到2015年,全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00亿元,形成年产节能汽车60万辆,纯电动汽车(不含低速电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3万辆,低速电动车30万辆的综合生产能力,初步建立以骨干企业为核心的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部分核心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形成年产动力电池10亿安时,含锂正极材料3万吨,镍氢电池负极材料稀土贮氢合金粉2万吨,碳酸锂5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形成年产高性能永磁驱动电机2万台套的生产能力。稳步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与市场规模相适应的基础设施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