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集群发展。 以工业园区和产业示范基地为平台,以重点企业为依托,明确产业分工,完善产业配套,延长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企业相互依存、生产要素互补、上下游产业配套、区域经济错位发展格局。
--坚持两化融合。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先导,加快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以高新技术为特征的信息产业发展,努力探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途径、新举措、新机制。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坚持以优势产业、龙头企业、重点园区为主体,实施“1157万千亿”工程:到2015年全省工业实现增加值9000亿元以上、力争突破1万亿元,培育10个千亿优势产业,扶持5个千亿龙头企业(集团),打造7个千亿重点园区。
--做大工业总量。 全省完成工业增加值9000亿元以上、力争突破1000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占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5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在全国的位次进一步前移,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5000亿元、年均增长25%。
--壮大优势产业。 继续壮大有色(含铜、钨、稀土)、钢铁、石化、食品等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产业,力争光伏、汽车、纺织服装、航空制造、生物和新医药、建材等产业成为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的优势产业。其中有色超过5000亿元,汽车(含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石化超过3000亿元,光伏、钢铁、食品、纺织服装、建材超过2000亿元。
--做强龙头企业。 继续发挥江铜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的示范效应,力争新钢公司、萍钢集团、赛维LDK、江锂公司成为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的重点企业(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重点企业50户以上,扶持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增强园区实力。 全省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60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0000亿元。力争打造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昌小蓝经济开发区、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上饶经济技术开发区、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等7个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的重点园区,形成15个超500亿元的重点园区。进一步提升园区生态水平,力争建成60个以上省级生态工业园区。
--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和品牌化。逐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50%以上,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2%以上;省级新产品每年新增300项,国家重点新产品每年新增30余项;组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以上,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提高节能降耗水平。 建立以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利废环保型为重要特征的工业循环经济体系。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4%,力争“十二五”累计下降2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52%。
--推进两化融合。 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打造成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80%以上的工业园区建成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电子信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00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总量的比重提高到7%。主要行业骨干企业85%以上实现关键环节的信息技术集成应用;50%以上中小企业实现主营业务环节的信息化,培育万家信息化示范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70%以上,进入中部地区先进行列。
“十二五”时期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主要指标(略)
第三章 发展重点和战略任务
“十二五”时期,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重点,加快提升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
第一节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光伏产业
◆产业现状
“十一五”时期,全省光伏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规模总量的裂变扩张。2010年规模以上光伏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6亿元、增长74.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6亿元、增长97.4%,江西赛维LDK公司实现主营收入达到219亿元;以新余、上饶、九江、南昌、景德镇为代表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已形成12600吨硅料、3850兆瓦硅片、1300兆瓦太阳能电池、1000兆瓦太阳能电池组件、130兆瓦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总体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产业目标
到2015年,全省光伏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00亿元,年均增长50%左右;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企业达4-6家,其中过千亿1家;形成从高纯硅料、铸锭、硅片到太阳能电池、组件、系统集成及应用产品生产的完整产业链,高纯硅料、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产能分别达到7万吨、10吉瓦,太阳能电池、组件、系统集成及应用产品产能年均增长50%;晶体硅电池光电转换效率提高到20%以上,光伏发电成本降至1.0元/千瓦以内。
◆战略举措
“十二五”时期,全省光伏产业要进一步巩固产业链前端优势,着力延伸产业链,完善产业配套,有效破解硅料供给不充足、产业链发展不均衡、配套体系不完善等制约因素,把江西打造成全球重要的光伏产业生产基地。
--多措并举保障硅料供给。 坚持国家《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的指导原则和方向,支持建设工艺先进、能耗较低的高纯硅料项目,鼓励先进工艺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充分利用我省盐化工产业的优势,加强企业联合和产业协作,引导、支持多晶硅企业以多种方式实现多晶硅-电厂-化工联营,提高四氯化硅回收利用率。从省外、国外市场引进部分硅料。鼓励和扶持有实力的光伏企业向上游多晶硅领域延伸,完善和强化产业链前端生产能力。多措并举支撑和满足10吉瓦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能力的硅料需求。
--做大产业链中下游规模。 实施垂直一体化战略,鼓励企业纵向整合,保持硅料、硅片领域的国际领先优势,加快发展晶硅电池及组件、薄膜太阳能电池、系统集成和应用等产业链中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扩充产能规模。加强硅片生产工艺技术创新,提高熔锭容量,降低硅片生产成本;扶持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光电转化率国际领先的单、多晶硅电池项目,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不断提高电池及组件转换效率,跟踪新型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提升生产规模和水平,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终端产品品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向系统集成服务领域延伸,加大系统集成产品联合开发力度,鼓励企业“走出去”,大力开拓海内外市场;研究开发品种多样、实用性强的太阳能光伏应用产品;打造若干个具备全产业链优势的龙头骨干企业。
--大力发展关联配套产品。 大力引进和鼓励发展产业各环节相关配套产品和服务,提高光伏配套产业种类、规模和水平,重点发展高储能蓄电池、逆变器、坩埚、粘合剂、氮化硅、线切割材料、封装材料、薄膜电池基材、导电材料、光伏设备等配套产品,尤其要提高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膜、光伏玻璃、逆变器、陶瓷坩埚等关键配套产品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发展光伏装备制造业,鼓励拉棒铸锭炉具、硅片切割设备等的自主研发、创新和产业化。促进区域协作、企业联合、产品互补,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专业配套生产企业。
◆产业布局
专栏一: 光伏产业
依托我省资源条件、区域优势和产业基础,把新余、上饶、九江、南昌、景德镇建设成为全省光伏产业集聚区,其他有关设区市配套支撑。
--新余市以赛维LDK、瑞晶、升阳光电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做大做强硅料、硅片、电池及组件等核心产品,发展先进配套产业,加强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建设,建立综合、完善的产业体系,打造世界级光伏产业基地。
--上饶市以晶科能源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优化产 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扩充产业规模,强化产业配套,形成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集聚地。
--九江市以旭阳雷迪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发挥港口优势,打造江海联运的便利出口通道,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建成以硅片、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为主的产业集群。
--南昌市以赛维BEST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以太阳能电池及组件、薄膜太阳能电池以及光伏应用产品为重点的产业集群。
--景德镇市以景德半导体、威富尔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利用当地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优势,促进产业承接与转移,发展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上中游产业及下游配套产业集群。
--抚州、萍乡、吉安、宜春等市以发展硅片、电池及组件、光伏应用等产品为主,加强区域协作和生产要素流动,为光伏产业集聚区提供配套、支撑和补充。
二、铜加工产业
◆产业现状
“十一五”时期,全省铜加工产业经济总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成为江西首个千亿产业。2010年精炼铜产量94万吨,列全国第一位;铜加工材产量177万吨,列全国第三位,实现了从铜原料基地向铜材料基地的转变;集群化程度明显提高,鹰潭、上饶、南昌、抚州、吉安已形成多个铜产业聚集区;龙头企业实力显著增强,江西铜业集团不仅是江西工业领头羊,也是中国铜行业排头兵,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响力。
◆产业目标
到2015年,全省铜加工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4500亿元、利税总额500亿元; 形成年产电解铜200万吨、铜材加工500万吨的生产规模,大力发展高精度、高性能精深加工产品,力争高端铜加工材比例达到总量的20%;全省主要铜冶炼企业能耗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战略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