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嘉兴市清洁水源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嘉政办发[2011]18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嘉兴市清洁水源行动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嘉兴市清洁水源行动实施方案
为贯彻实施《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浙委[2010]64号),深入推进嘉兴市水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改善区域内水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和满足嘉兴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根据《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清洁水源行动方案的通知》(浙政发[2011]60号)以及《嘉兴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特制定本方案。
一、水环境现状及实施清洁水源行动的意义
嘉兴市地处杭嘉湖平原,是太湖流域下游平原水网地区,境内河道总长1.3万公里,河道分布密度为3.3公里/平方公里;全市水域面积346.2平方公里,水面积率8.85%,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嘉兴境内75%的水量为入境水,地表水环境质量主要受制于上游来水水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嘉兴已成为长三角经济发达城市之一。但是由于上游来水水质较差和本区域的排污,使得嘉兴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区域内地表水水功能区达标率较低。2010年,全市64个地表水市控以上断面中,仅4个断面达到Ⅲ类水质要求,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分别有8个、27个和25个,占12.5%、42.2%和39.1%,全市11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未能满足Ⅲ类水质要求。“十一五”期间,全市上下大力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地表水水质呈现出改善的态势,2010年境内劣Ⅴ类水体比例较2005年下降了33个百分点。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除上游来水水质影响外,我市工农业及生活排污对河道的污染也不容忽视,特别是饮用水源地水质不达标使我市的饮用水安全面临较大威胁。
全面开展清洁水源行动,及时解决突出的水环境问题,有效改善水环境质量,既是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保障人体健康的迫切需要,又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清洁水源行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把全市水环境保护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统领,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统筹推进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农业农村污染和河道内源污染防治,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水环境保护相协调、与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讲求实效。把保障人民群众环境权益摆在首要位置,着力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水环境问题,着力改善水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享有良好的水环境。
--尊重自然,遵循规律。坚持以客观规律为准则,以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采取有效措施,全力维持水生态系统自身平衡和良性循环,让河流湖泊休养生息。
--突出重点,标本兼治。在持续加强治污减排、着力解决突出水环境问题的同时,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拓展水环境保护工作新领域,努力从根本上改善水环境质量。
--系统管理,综合治理。着力构建上下游相互协调、各部门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管理体系,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生态等方法,系统推进水污染治理。
(三)主要目标
1. 环境质量
--境内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到50%以上,市控以上断面基本无劣Ⅴ类水体。
--交接断面出界水质不劣于入界。
--水体富营养化得到遏制;全市平原河网超标断面氨氮、总磷浓度比2010年下降10%以上。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高于50%。
2. 污染减排
--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减排完成国家下达指标;即: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2010年下降12.3%(其中工业加生活减少13.3%),氨氮排放总量比2010年下降12.8%(其中工业加生活减少12.6%)。
--全市主要重金属排放量比2009年规划调查数据降低5%以上,其中三个重点防控区(海宁市、桐乡市、南湖区)主要重金属排放量比2009年规划调查数据降低20%以上。
3. 污染治理
--重点工业污染源实现稳定达标排放。
--全面实现生猪存栏50头以上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率达80%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面积达80%以上,推广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无害化防治面积达到90%,化肥、农药施用强度分别比2010年降低5%和10%以上。
--规模化养殖场站污水治理率达到20%以上。
4. 环保基础设施
--市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0%,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其中2012年分别达到88%和83%。力争建制镇污水处理率达到45%以上。
--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率达到国家要求。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7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市本级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5%以上,县(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以上。重点企业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
5. 生态修复
--完成河道整治4000公里,整治区域内主要河道、沟塘的基本功能有效恢复,黑臭现象基本消除,水面面积保持现有水平。
--建成生态公益林19万亩;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0%。
--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万亩,其中到2012年新增0.6万亩。
6. 监管能力
--基本建成县以上饮用水源地、县(市)交接断面和重要敏感水域水质自动监测站,上传数据准确率达到90%。
--各级环境监测、执法监察(环境应急)机构均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
--环境污染突发事故预警监测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高。
三、主要任务
(一)深化工业污染防治
1. 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严格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和水(环境)功能区划,科学确定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空间布局。全面关停和搬迁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企业;鼓励中小型企业入园发展,加强对块状经济的整合提升,着力构筑与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的区域开发新格局。及时完善落后产能淘汰目录,不断提高落后产能淘汰标准,进一步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快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在确保完成国家下达减排任务的基础上,以造纸、印染、制革等行业为重点,基本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要求的落后产品、技术、工艺、设备。
2. 实施重点行业整治。全面落实浙江省重点行业污染整治方案,在2011年底前全市铅蓄电池行业完成整治,2012年6月底前电镀行业企业完成整治,2012年底前制革行业企业完成污染整治,2013年底前全市印染、造纸、化工等行业企业完成整治,2015年前所有重点行业完成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任务。全面实施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完成我市重金属重点防控区、重点防控行业及重点防控企业的综合整治。
3. 加强重点企业整治。全面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禁企业超标、超总量排污。2012年底前完成年出厂排放氨氮100吨以上重点企业的整治,氨氮排放量削减30%以上。2013年底前完成浙江开元皮革有限公司等4家年排放氨氮50吨以上重点企业的整治,氨氮排放量削减30%以上;2015年底前完成浙江福地农业有限公司的整治,氨氮排放量削减30%以上;完成浙江嘉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磷排放重点企业的整治,总磷排放量削减30%以上。积极推进工业园区清洁生产审核和绿色企业(清洁生产先进企业)创建。按国家要求加快实施钢铁、水泥、多晶硅、平板玻璃、煤化工、造船等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继续对超标、超总量排污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2012年底前完成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业、皮革及其制品加工业、含铅蓄电池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冶炼业等5大重金属重点防控行业重点企业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二)推进污水污泥处理处置
1. 完善基础设施。继续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完善污水收集管网,不断提高镇级污水收集率。到2015年,全市新增城镇污水收集管网1200公里。加快推进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新建、在建城市污水处理厂配套建设脱氮除磷设施,除嘉兴市联合污水处理厂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外,所有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执行一级A标准。同时,加强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到2015年,基本建成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设施。鼓励城镇污水再生利用和污水处理厂污泥综合利用。
2. 加强进水监管。向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排放的污水必须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其中氨氮指标必须达到《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2010),严禁酸洗、电镀等特殊行业特征污染物通过污水处理厂稀释排放。加强对进入城镇污水收集系统的主要排放口特别是重点工业排放口水质水量的监测,禁止超标污水进入收集管网。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入网单位实施限期治理,实行限产、限排或停产措施,并在限期治理验收前停止审批、核准该单位新增水污染物超标排放的建设项目。
3. 强化运行管理。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完善污水处理厂中控系统。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在线监测装置日常维护,确保在线监测装置正常使用。强化处理厂台账规范化管理,健全内部运营机制和突发事故应急预案,推广污水处理第三方运营模式,提高污水处理厂管理运行水平。完善污水处理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培训、考核、持证上岗等制度,探索推进污水处理厂环保监督员、协管员派驻工作。
(三)加强农业农村污染治理
1. 发展生态农业。加快建立与现代高效农业相适应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积极发展以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为特征的高效生态农业和高效生态林业。加快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模式,培育一批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十二五”期间,全市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基地面积150万亩,相关认证产品550个以上;建成3个循环农业示范园区、20个循环农业示范项目、50个循环农业推广项目。到2015年,全市创建知名省级以上农产品示范品牌100个以上,其中国家级30个以上。
2. 深化畜禽养殖污染整治。调整优化畜牧业布局,严格实行区域和总量双重控制,严格落实禁养区和限养区制度。全面清理禁养区内畜禽养殖点和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家禽放养行为。加强畜禽养殖环境管理,特别是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要加快推行排污申报登记和许可证制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继续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同时,大力开展规模以下养殖户污染整治,因地制宜建设生态畜牧养殖小区,积极引导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大力推广农牧结合、资源利用等畜禽养殖污染生态化治理模式。到2015年,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新建沼气工程池容10万立方米,沼液利用率达到90%以上。
3. 开展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制定实施水产养殖规划,积极推行水产生态养殖模式。科学发展洁水保水渔业,鼓励开展以稻鱼共生、稻鱼轮作为主的生态种养模式试点。优化养殖饵料投放,提高饵料利用率。加强湖库、河塘和滩涂水产养殖环境监管。严禁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禁止向水源保护区及其上游支流水体从事投饵养殖。全面清退河湖外荡珍珠养殖,严格限制投饲网箱养殖。加强渔业养殖污染治理,鱼塘换水清淤必须通过农田、湿地储存消化,减轻水产养殖尾水、污泥对水体的污染。到2015年,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28万亩,在全市建成一批生态种养结合和水产养殖废水排放生物处理试点。
4. 加强化肥农药污染防治。积极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大力推广使用配方肥、专用肥、掺混肥等高效肥,鼓励开发环保型、缓释型肥料,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减少农田化肥氮磷流失。大力推广运用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引导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切实降低农药对土壤和水环境的影响。
5. 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采取“纳入城镇管网”、“就地分片处理”、“分散独立处理”、“湿地处理利用”等方式,因地制宜处理农村生活污水,重点抓好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和人口聚居区域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进一步加强农家乐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到2015年,全市农家乐餐饮污水治理率达到80%。大力推广“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模式,加强对村庄河道、池塘、沟渠和道路两旁垃圾的清理,建立健全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全面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