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急救网络不断健全。初步建立起以广州市120为中心,番禺区、花都区、增城市、从化市为分中心的全地区120院前急救指挥调度系统,医疗急救院前、院内、院际间联动机制建设逐步加强。2010年,全市无偿献血达52.3万人次,实现全市临床用血全部来自本市无偿献血。
6、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加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市、区两级财政投入资金超过8亿元(其中市财政安排约4.5亿元),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建设和改造。全市已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5所,服务站142个,覆盖98%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布局日趋合理,为方便居民就医提供了基础条件。完成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医疗卫生设备标准化配置。全市开展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实施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为近400万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总体满意度不断提高。海珠区和天河区成为国家第一批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所有县级医院完成标准化建设,市财政投入1.9亿元用于中心镇医院、镇卫生院建设和设备配套,投入4,240万元新建扩建572个村卫生站。全市36个镇共设51所镇卫生院(医院),其中17个中心镇有6个镇已建成1所二级以上规模综合医院,1,142个行政村共设1,083个村卫生站。南沙区和萝岗区全面实行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白云区、花都区和番禺区对镇村一体化管理模式进行积极探索。
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筹资标准从2005年最低的30元提高到2010年的260元以上,参合率从2005年的71.7%提高到2010年的99.9%;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平均累计年度最高补偿限额从2005年的7200元提高到2010年的8.3万元,超过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的6倍,位居全省前列。初步形成大病住院治疗加常见病门诊治疗的统筹报销,在村卫生站看病减免收费,大额费用病人和困难群众获得医疗救助的农村综合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农民抵御大病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7、中医药强市建设稳步推进。
“十一五”期间,我市中医药事业得到较大发展。开展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推进“名院、名科、名医”建设,基本形成以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为网络,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为依托,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服务和中医适宜技术在基层卫生服务中得到推广应用。花都区、番禺区、从化市和增城市成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县级市),荔湾区、黄埔区、越秀区成为全国有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市有国家重点中医专科(专病)1个,国家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单位3个,国家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单位7个,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2个,省中医名院1所,省中医名院建设单位4所,省首批中医药特色示范单位3个,省重点中医专科(专病)14个,省“十一五”中医特色专科9个。2010年,全市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为社会提供门诊服务1584.2万人次、住院服务23.6万人次,分别占全市门诊量和住院量的14.5%、12.9%。
8、卫生科技及卫生信息化加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地区卫生系统获得市以上科技成果奖励555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09项;承担厅局级以上科研课题14635项,其中国际合作6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73项。卫生人才培养工作稳步推进。积极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乡村医生学历教育,继续医学教育覆盖率达到100%、二级学科覆盖率达90%以上。
卫生系统信息技术应用日益普及,信息化基础建设得到改善和加强,信息化已经成为卫生各项业务工作和卫生管理的重要支撑。制定了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建设方案和广州市卫生业务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启动了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全市统一的集约式预约挂号系统等项目建设,卫生信息化工作不断走上新台阶,成为广东省卫生信息化示范城市试点。市级以上医院已全部建立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检验信息系统(LIS)、医学影像存储和传输系统(PACS)及医生工作站,整体上完成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和基础临床信息系统的建设。通过信息化建设,医院实现了优化就诊流程,减少患者排队挂号等候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的目标。
(二)“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机遇和挑战。
1、面临的机遇。
一是国家明确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为卫生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卫生事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三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为推动卫生事业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是国家《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确赋予了珠三角地区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使命。我市卫生事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面临的挑战。
当前卫生事业发展依然面临以下主要问题:一是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滞后于经济发展,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未充分显现。二是医疗服务费用增长较快,部分低收入和低保障、无保障人群的“看病贵”问题比较突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与政府财政承受能力、个人支付能力相对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三是随着城市布局调整、人口总量增加、流动人口增加、老龄化加剧与疾病谱的变化,我们面临急、慢性疾病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多重挑战;四是医药卫生管理职能分散,部门协调难度大,属地化管理和全行业管理难以实现;五是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尚需完善,职能调整和机构整合有待进一步推进。慢性病预防控制、职业病防治、老年保健、精神卫生、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有待加强,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六是基层医疗卫生发展仍较滞后,基本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待遇偏低,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的主要瓶颈。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保障人民健康利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出发点,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切实履行政府公共卫生职能,突出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强化行业管理,不断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促进全市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