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加大开门立法力度,拓宽民主立法渠道,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和重大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实行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完善政府绩效评价制度,加强依法行政工作考核,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全面推行规范性文件审查和发布制度。继续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执法改革,加快整合行政执法资源,减少执法主体和执法层次。
4探索新区、工业聚集区等区域管理体制创新。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小机构、大服务”的原则,积极探索新区、工业聚集区、开发区(园区)等各种经济功能区与周边行政区协调统一、运转高效的区域管理体制,着力解决管理层级多、与周边行政区管理交叉等问题。下放行政审批权限,除国家规定必须由省级或市级审批的事项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审批外,省、市两级的其他审批事项全部下放到省级以上工业集聚区、开发区(园区)管委会。完善招商引资方式,建立招商引资激励机制,落实奖励政策,调动各方招商引资的积极性。
5深化扩权强县、强镇改革。进一步扩大县级政府管理权限,按照为企业和居民提供方便的原则,凡是能够下放的事项,尽可能下放到县(市)政府。继续扩大扩权县(市)范围,选择环首都经济圈和沿海经济隆起带县(市)享受扩权县政策。探索省直管县(市)管理体制改革,选择部分县(市)进行试点。推进经济发达镇扩权改革,赋予部分经济发达镇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增强发展能力。
6创新和完善公共服务。科学划分和界定“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确立政府在承担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享有。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公共财政预算按法定要求用于相关基本公共服务。改进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式,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加快开放公共服务领域,消除制约社会资本进入的障碍,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
7推动事业单位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对现有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推进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改革,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税政策和机构编制等方面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管办分离、完善治理结构等改革取得较大突破,为实现改革的总体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十二)深化社会管理改革。
1创新实有人口服务管理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快统筹协调和配套政策跟进,健全转户进城农民住房、农村土地处置、城镇教育、养老医疗保险转移衔接、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卫生服务、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保障机制。建立实有人口综合管理体系,加强基础信息采集、处理、应用工作,推进实有人口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以公安人口信息为支撑、以身份证号码为关联、融合各种动态信息的实有人口资源库和信息交换平台,掌握实有人口动态信息。逐步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一证通”制度,建立融居住登记和就业、社保、租房、教育、计划生育等功能为一体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健全覆盖流动人口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
2加强和创新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建立健全适应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要求的社区矫正工作体系。加强对社会闲散人员和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帮教和管理服务,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加强对流浪儿童的服务管理,完善县级流浪乞讨少年儿童保护设施。加强对精神病人的服务管理,加大对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排查、管控和治疗、救治力度,建立重性精神病人管理治疗信息库。加强对吸毒人员的教育和监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