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成都崇州经济开发区。重点构建以电子电气、精密部件、家具、皮革、蓄电池及新型建材为核心的新型材料循环产业链,建设基础设施共享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打造轻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典范。
7.川菜产业化食品加工基地。以食品生产加工为核心,外围发展种植业、养殖业、饲料厂等相关产业,充分利用核心产业的生产废弃物,形成资源充分利用的食品加工循环链,提高食品产业附加值,并带动周边种植业规模化、专业化经营。
七、示范项目和关键技术
(一)示范项目。根据本规划明确的重点任务,确定以下29个对循环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项目为“十二五”期间成都市循环经济示范项目。
(见附件)
(二)关键技术。针对我市的产业特点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重点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与综合利用方面,共6大类,47小类。
(见附件)
八、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宣传和制度落实。
1.加强宣传引导。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意义,深入宣传关于能源资源节约的方针政策、法规规章和标准标识,广泛宣传循环经济的基本知识、发展趋势和发展途径,积极宣传节约能源资源的优秀典型,曝光严重浪费能源资源的行为。
2.抓好制度落实。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强化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统计和核算工作,将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纳入对各区(市)县经济发展的评价考核体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强化资源环境市场手段,大力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和排污权交易,推进排污许可证颁发制度,完善排污收费机制,加强对企业废物排放和处置的监督管理,鼓励有条件企业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二)强化政策支持。
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循环经济技术、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试点和重大项目;支持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培训、教育和能力建设。政府科技研发资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环保专项资金以及产业技术改造资金等各类相关专项资金,要向循环经济项目倾斜。加大对清洁生产、资源回收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再生型企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
2.加强法规体系建设。贯彻落实《
循环经济促进法》、《
环境保护法》、《
节约能源法》、《
可再生能源法》、《
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资源法》、《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
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形成有利于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制定和完善符合实际的循环经济管理制度或实施细则,包括循环经济的规划制度、评价指标体系与考核制度以及循环经济的标准、计量体系和标识、标志、认证制度、统计制度等。
3.完善投融资机制。综合运用规划、投资、产业、价格、财税、金融等政策措施,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投融资政策支持体系。将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纳入重点投资领域,建立政府、相关企业、金融机构三位一体的投融资机制,引导各类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鼓励外资、民间资金支持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
(三)建设技术支撑体系。
1.提高循环经济技术自主开发能力。研究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政策、技术导向目录,以及国家鼓励发展的节能、节水、环保装备目录。将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关键性技术研发纳入科技开发计划和产业发展计划。鼓励创建循环经济技术开发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重点组织开发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
2.加强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结合节能减排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动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源梯级利用和综合优化技术、重大机电产品节能降耗技术、重大减排技术等的研究开发。支持科研单位和企业研发制造节能、节水、节材、低耗、环保型装备。积极推广应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设备、工艺和材料。以绿色材料产品、可拆解循环产品、节能节水型产品和降低排放的产品等为重点,推进绿色产品生态设计。
3.加强技术合作和技术创新推广。加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区域之间循环经济技术、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合作与联合攻关,创新合作模式,全面提高技术水平,加快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进程。分行业、分区域召开经验交流会,将成功经验以及先进循环经济技术在全市推广。
(四)构筑公共服务平台。
1.建立公共信息化网络。加快建立全市统一的循环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平台,逐步形成集管理与决策、技术与研发、资讯与商务于一体的循环经济支持系统。在本规划期内,重点完成管理信息网络、综合信息网络和资源循环再利用网络的建设,逐步建立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应用与推广的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架构。组织建立全市循环经济信息传播系统及公益性的咨询网络。
2.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培养和引进一批发展循环经济急需的管理人才、复合型研究人才及高技术人才。充分利用驻蓉高校的重点学科、特色专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资源,做好循环经济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加强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循环经济知识培训。
(五)扩大交流与合作。
1.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利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以及国外政府的贷款和赠款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污染防治、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设立循环经济研发机构。积极引进、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能源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2.完善区域合作机制。推进跨省、跨市多层次的循环经济合作,加强双方在环保、节能、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人才和信息交流,促进我市循环经济发展。
附件:
专栏1 成都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
类别
| 指 标
| 2010年
| 2015年
| 指标
属性
|
基础指标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美元)
| 7166
| >10000
| 预期性
|
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50.2
| 52
| 预期性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率(%)
| 44.74
| >55
| 预期性
|
环境保护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
| ≥3.0
| ≥3.5
| 预期性
|
资源产出
指标
|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
|
| ≥31
| 预期性
|
资源消耗
指标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 16
| 约束性
|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煤/万元)
| 1.261
| 0.965
| 预期性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立方米/万元)
| 96.79
| 67.75
| 预期性
|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 0.43
| 0.55
| 预期性
|
资源综合
利用指标
|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99
| ≥99
| 预期性
|
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
| 88.2
| 90.6
| 预期性
|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
| 5.2
| 7.9
| 预期性
|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100
| 100
| 预期性
|
秸秆综合利用率(%)
| 86
| 91
| 预期性
|
集约化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
| 91
| 100
| 预期性
|
农村废弃物利用及处理率(%)
| 80
| ≥80
| 预期性
|
废物产生与处置指标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17
| 约束性
|
二氧化硫排放减少(%)
|
| 6
| 约束性
|
氨氮排放减少(%)
|
| 5.5
| 约束性
|
氮氧化物排放减少(%)
|
| 14.9
| 约束性
|
化学需氧量排放减少(%)
|
| 3.9
| 约束性
|
工业废水处理率(%)
|
| ≥80
| 预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