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4.城市立体空间建设节地工程。将城市规划与土地开发结合起来,按照地上空间、地面空间与地下空间“三位一体”的规划理念,合理开发城市立体空间。深入推进地下空间开发,重点建设地下停车场、地下商业及综合服务设施、地下交通网等地下设施和多功能地下综合体,着力推动地铁1号线、2号线、人防工程等重大建设项目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提高中心城区的容积率,实现城市空间多维度综合利用。
  5.农村土地开发整理节地工程。科学编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统筹推进,实现农村土地集约化、规模化利用。健全农村宅基地管理机制,继续推进“拆院并院”以及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整治。加强农村宅基地整理示范村建设。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确保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528.53万亩,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二)促进水资源节约与安全利用。通过提高水资源再生能力与循环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与水资源的协调发展。到201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下降到67.75立方米/万元,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0.6%,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7.9%。
  1.加强节约用水。加强工业节水,在火力发电、造纸、钢铁、化工、建材和轻工等高耗水行业,推广节水技术。到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十一五”期末降低30%。推进农业节水,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抓好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工程,加快雨水集蓄利用、农机提灌站改造,因地制宜地推广渠道防渗、管灌、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措施。加强生活节水,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大力宣传节约用水。
  2.加快节水机制建设。实施梯级水价,以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为核心,积极推进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的建立,大力推行城乡非居民用水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推进分质供水,逐步对低品质水、回用水等非饮用水源另设管网,实现各种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建立水质水量联合调度系统,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建立水资源的科学调配和控制系统,优化水资源配置。
  3.推进再生水回用。加强工业用水(主要是冷却水)、建筑用水、市政设施用水、农业用水等再生水利用系统的建设。推动工业园区企业之间的再生水利用和阶梯循环利用。逐步推进原有建筑再生水回用改造工程,鼓励新建小区、宾馆、饭店、学校等配套建设再生水利用、雨水利用系统。大力推进市政绿化和农业灌溉再生水利用,加快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
  4.开展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加强水土保持,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大力推进河湖水网修复,实施江安河、东风渠、清水河和锦江等河流再造综合整治工程,加快堤防岸线生态、亲水型改造;加快城区及市域生态湿地的保护和恢复,推进龙泉山、龙门山、“198”等功能区内生态湖泊和人工湿地的建设,保障水源地供水安全。“十二五”期间,新增河湖生态修复面积11.2平方公里,规划建设湿地公园,改造生态河道62.4公里,提高河流、湖泊、湿地的生态功能。
  5.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点工程建设,科学有序地对岷江、沱江流域水资源进行可持续开发。重点抓好李家岩水库、东风水库、东林寺水库等大中小型水库水资源屯蓄工程的前期工作和开工建设,规划建设中心城区供水第二水源,推进龙门山、龙泉山水源工程建设,规划实施“百湖”工程,优化水资源时空分布。抓好山坪塘、石河堰整治工作,加快微水池、提灌站建设,提高山丘区抗旱保水能力。
  (三)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通过物质流和能量流实现企业间的有机连接,形成资源与基础设施共享,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构建由循环型现代农业、循环型现代工业和循环型现代服务业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3∶45∶5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5%以上。
  1.构建循环型现代农业体系。围绕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目标,重点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快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构建不同形式的循环型现代农业产业链。围绕粮油、蔬菜、食用菌、生猪、家禽、水产等产业,重点发展“种-养-深加工”循环型农业;围绕伏季水果、猕猴桃、花卉苗木、茶叶等产业,重点发展生态休闲型循环农业,延伸产业链,提升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到2015年,农产品深加工率达到50%以上,建成标准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园区50个以上。

  (见附件)

  2.构建循环型现代工业体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围绕电子信息、汽车、石化、食品、装备制造、冶金建材等行业,通过强链、补链、延链等措施,构建六大循环型现代工业产业链,形成我市工业循环体系的基本框架,实现物质流、能量流平稳运行与流畅互补,工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到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至0.965吨标煤/万元,工业集中度提高到75%以上。

  (见附件)

  3.大力发展现代绿色服务业。
  大力推进绿色旅游业。依托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龙门山-邛崃生态旅游度假带和成青旅游发展轴,整合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立旅游区生态文明建设机制。遵循低碳旅游开发理念,开发绿色旅游产品,完善生态旅游产业链。严格控制景区环境污染,采用绿色交通工具,降低旅游消费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完善垃圾及污水集中处理措施,促进生态旅游发展,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培育壮大生态物流业。加快成都国际航空物流园区、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青白江散货物流园区、新津物流园区和保税物流中心、双流物流中心、龙泉物流中心、新都物流中心建设,整合流通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物流业。推进综合物流园区建设的生态化,加快园区信息平台建设,加强物流企业的管理指导,促进物流企业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提高配送效率;加强生态物流标准建设,推进物流经营者物流运作的生态化,完善物流企业资格认证制度。
  (四)培育新型“静脉”产业。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强化监督管理,推广使用先进技术,提升对废物的收集、处置和综合利用水平。到2015年,实现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集约化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1.餐厨垃圾循环再利用。推进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建设,加强餐饮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到2015年末,中心城区餐饮业废弃物收运量达到454吨/日,集中收集率达到76%(大型餐饮企业、单位食堂和农贸市场餐厨废弃物收集率达到95%,中型餐饮企业餐厨废弃物收集率达到75%,小型餐饮企业餐厨废弃物收集率达到40%),餐厨废弃物相关的法规制度和配套政策基本完善,高效、完善的餐厨垃圾收运、处置系统基本形成。
  完善餐厨垃圾收运处置的相关制度,采用政府补贴、收费与特许经营等方式构建餐厨垃圾收运处置价值链,实施市场化收运,建立收运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实行资质管理,逐步培育和建立餐厨垃圾处理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建立全市标准统一、资源共享、功能完备的餐厨废弃物信息化动态管理平台,实现餐厨废弃物产生源的定位和餐厨废弃物收集量、收运路线、收运时间、进厂处理量、处理过程、污染物排放参数等数据的实时监控、记录和共享,使全市餐厨废弃物监管工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加快餐厨垃圾处理厂建设,以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分离工艺、泔水油处理工艺、固态混合物加工工艺,通过资源化处理,转化为饲料、肥料、生物燃料、肥皂等再生资源。
  2.深入挖掘“城市矿产”。积极开展“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结合我市实际,以金堂电子电器“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新津有色金属“城市矿产”基地和成都经开区为示范,重点推进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有色和稀贵金属、废旧汽车等资源回收利用。
  推进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制定并完善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制度,建立区域性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体系。形成回收、拆解、加工、利用一体化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条,推进高端电子产品再制造,促进流通领域电子信息产业的提档升级。
  推进报废汽车回收和标准化拆解场地示范基地建设,完善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管理,加大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技术研发,实现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的发展与现代化大规模汽车生产消费相适应。建立有效的零配件再生利用体系,以及相应的再生产品标准,积极推进汽车废旧配件(包括废旧轮胎)再制造。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